From 全球台商e焦點

在過往資訊不甚發達的年代,由於一般廠商對於市場的概念較欠缺,又不知如何處理貿易流程,所以倚賴貿易商之服務甚深。但是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交易資訊日益公開透明,廠商對於貿易商的職能卻是愈來愈持著存疑和保留的態度,特別是對於愈重要、愈特定、愈需要行銷的市場時,其等在「自行建構」(to make)或是「對外採購」(to buy)貿易服務決策過程中,其作成汰除貿易商中介參與的決策情況愈是明顯。特別是當以往大量依靠貿易商提供在包括單據製作、相關成本及運保費之詢報價、貿易包裝與刷嘜、倉儲、運送承攬、貨品之品質管控、徵信與資金融通等有關實體履行(physical-fulfillment)方面服務的廠商,在獲得政府以及銀行提供有關之貿易支援措施,致使其直接面對及處理海外市場能力大幅提升之後,則是紛紛取消或減少對於貿易商之委託和依賴,自行直接從事與處理對外之貿易事務。所以,這種「去中間化」的發展趨勢,使得貿易商的生存空間受到極大的壓縮。

至於目前在台灣的貿易商亦面對類似的經營問題,根據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過去幾年來對於台灣貿易經營環境報告顯示,貿易商在國際貿易上競爭力之自我評價僅是略略高於製造商之設有貿易部門者;惟若從統計誤差的角度解讀,其實其間可謂是無甚差異的。因為,若從設立海外據點之角度觀察,貿易商在海外設有營運據點之比例,甚至遠低於製造商;致使貿易商在包括國際市場研究、產品研究與設計、行銷策略規劃、廣告與推廣、海外通路商選定、通路商訓練、售後服務、代表供應商議訂合作契約等提供交易創造(transaction-creating)服務方面之發揮受到嚴重的制約,其結果當然將連帶影響一般廠商對其之信賴與依靠。所以,近年來台灣貿易商面臨逐年升高的競爭壓力,特別是來自於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本地的同業競爭壓力。當然,這其間壓力有相當大的成分係來自於外移之製造廠商貿易部門所架構供應鏈造成之替代效果。

由於台灣貿易商大多規模不大,故在面臨全球化之競爭壓力時,利潤空間自然受到極大的壓縮;加以其等又多無與外界建構有合作或結盟關係,致在組織增長、擴充之資源自是相當有限,自然而然越來越無法因應市場上對其在貿易服務(特別是在交易創造服務方面)上的要求。此外,科技進步使得產品之複雜及精密度提高,產品壽命週期相較以往更是大為縮短,貿易商之可得介入程度與反應速度又難以符合一般廠商之期待,故在此市場情勢演化下,一般廠商似乎難再以透過貿易商之中介服務,遂其原先預期之提昇效率與節省交易成本等目的。因此,在一般之「直接應較間接更節省成本、更有效率」邏輯推定下,促使很多廠商紛紛決策採取自行設置貿易部門接管有關的海外貿易業務方式,以取代以往依賴貿易外包或中介之經營模式。

所以,貿易商如今圖存之道,應從瞭解與掌握市場對於貿易服務之需求與期待著手,強化自身之服務能力與範圍,特別是針對當今市場對於貿易商仍有相當期待的有關交易創造的服務方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k100s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