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吳心怡
2008/3/28
 
同樣的產品,在不同的認知環境透過不同的行銷手法,可能會得到南轅北轍的解讀結果。

今天聊的是一個失敗的健康食品行銷案例。但其中的趣味之處卻是個值得行銷人思考的地方。

故事要從我旅行到的歐洲南部的一個小鎮裡談起。我是個素食者,對於新鮮蔬果有特別的好感(因為對它有好感而吃掉它?這有點恐怖片的氣味了!)

在歐洲,新鮮蔬果豐富多樣,尤其是標榜有機的蔬果店更是像台北巷弄間,繁多林立的獨立小型精品店那樣琳琅滿目。所以,所謂生機或有機健康飲食在大部分的歐洲很難如風潮般推動,因為那不是個新概念,而是早已長期存在的飲食觀點(從他們生食蔬菜為主的各式沙拉,以及隨時隨手地啃蘋果、啖梨就可知端倪。)。

剛到那個小鎮的周末午後,我決定去逛逛唯有周末才有的各式食物聚集的大型市集。這個小鎮仍然有點中古味道,所有的建築與用品都很有古樸氣息,連這個市集也很原始,但他們的生活觀點卻正是被高度文明與經濟發展壓迫的現代人,所追求所嚮往的,包括飲食態度— 新鮮與健康。

所以當我走在這個充滿各種仍帶著些許泥土味的新鮮蔬菜,與透著樹頭鮮香的水果(抱歉我暫略過肉品乳品不述)的七彩市集時,發現竟然有個食物攤子是專賣進口食品時,我感到有趣極了,當然得停下來瞧瞧!

這個攤子上有許多東方食品:韓國進口的醃漬泡菜,印尼與泰國進口的咖哩以及熱帶風味的香料、日本進口的味增等等,可想而知的是價格都不便宜。唯有一個進口食品出乎意料的很便宜:蒟蒻,日本進口的。我忍不住好奇的問了原因。這原因有趣極了!

如 同我說的這個小鎮的人們對食物的態度是:新鮮與健康。而這態度竟使他們對於蒟蒻好感無多:第一種人是因為看不出蒟蒻是什麼東西?或是來自什麼?而覺得蒟蒻 不是新鮮食物,因此不買;第二種是知道蒟蒻是由一種芋類植物的根莖部位製造而成,富含纖維,無味無脂,但仍覺得不如吃新鮮蔬果來得美味又健康,因此不買。 第三種是知道蒟蒻無熱量可以幫助減肥,但仍覺得寧可多在小鎮裡遛著狗,多跑兩圈減肥,也不願犧牲新鮮食物的美味,因此而不買。

蒟蒻在這個歐洲南方小鎮,是種沒有存在必要性的加工食品,即使蒟蒻在亞洲的高度文明城市被列為健康食品。蒟蒻這個在亞洲(如東京、台北等城市)屬於高單價的健康食品,竟然在歐洲小鎮被列為不新鮮食品!這真是讓強調健康的蒟蒻製造者與健康食品烹飪者及販賣者深感意外吧!

健康食品的「健康」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認知!

當下我有個衝動想在這裡用新概念賣蒟蒻,為它重新定位行銷上市,這必定有趣。但懂得感謝新鮮真實原味生活的我,立刻打敗了這個不文明的念頭;雖然,使消費者願意花錢買下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是行銷的基本功之一。

為了犒賞自己毫無貪念地把蒟蒻市場,留給那些為拚經濟而拚命的大都市裡需要減肥或怕胖的人們,我在下一個食品攤買了一瓶農家自釀的紅酒,來搭配剛買下的那些剛出土的蔬菜與各色甜美水果。

本文章刊登於工商時報2008/03/14

更多新聞請看「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lk100sina 的頭像
    milk100sina

    手帳

    milk100s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