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陳伯昌】
如果就次貸危機對全球金融與經濟的影響來看,用「麻煩製造者」形容美國,並不為過。
先由2000年的網路科技泡沫說起。在泡沫破滅、股市崩跌後,聯準會(Fed)快速而激進的降息,由6%降至1%,產生大量的流動性,推升房地產價值,並普遍帶動美國家庭的財富效應,2003年經濟又步入繁榮。
同期間,新興國家,尤其是金磚四國,也展現一片榮景,並帶動建設所需的工業原料需求。鋼鐵、煤、銅等商品價格,2005年起大漲。在寬鬆貨幣環境與良好經濟成長下,全球股市也熱絡攀升(台灣除外)。全球央行莫不謹慎關注,此波的市場過熱與原材料成本上漲,是否會形成通貨膨脹,因而不斷升息。
就在這種非理性繁榮出現,並將形成通膨之際,美國卻在去夏發生次級房貸風暴。從此,形勢急轉直下,Fed為了自救,打斷了2005年的謹慎布局,並給世界帶來許多後遺症。
首當其衝的,是龐大的全球銀行損失(至今已超過3,000億美元),與對金融體系的打擊。這原本應由美國本土銀行承擔的巨額壞帳,卻在投資銀行的證券化包裝、評級機構的失職下,讓次貸像SARS病毒般地散播到全世界,讓所有金融機構共同承擔損失,造成金融系統整體的弱化。
其次,為了解決迫在眉睫的危機,Fed再度瘋狂降息,去年9月來降息七次,由5.25%降至2%。美元隨著加速貶值,各主要國家貨幣兌美元近期紛創新高。
明顯地,美國希望藉由大幅降息與貨幣貶值,一方面在國內支撐資產價值,另一方面在海外強化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以力圖振作的股票與地產市值,以及企業出口與海外獲利的提升,逃避衰退的來臨。
只不過,對其他國家而言,這個藥方卻有害無益。例如,歐盟飽受歐元升值之累,與次貸的金融損失,經濟成長大幅降溫,由去年的2.8%,降到今年首季的0.4%。
中國的情形複雜得多。在美元降息與貶值下,流向中國的熱錢大增,進一步造成中國境內的流動性過剩。今年首季中國外匯存底增加1,539億美元,但扣除外商直接投資及貿易順差後,竟有850億美元的資金來源不明。
以中國近幾年來外匯存底迅速增加的情形估算,應有4,000至5,000億美元的熱錢。一旦熱錢套利完成撤出,中國可能面臨類似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的資產價格崩潰危機。
其實,包括中東油國、日本、中國等擁有鉅額外匯存底的國家,皆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美元眨值,就等於強迫性地讓這些國家的債權縮水。去年底美國政府債務近9兆美元,若美元貶值20%,等同所有債權持有國共同分攤8,000億美元損失,可見「美元貶值」的殺傷力。
最具普遍性的全球影響,是因美元弱勢引發的能源、原物料商品、糧食等價格的上漲。由於全球泛濫的投資基金(如對沖基金、衍生性投資)預期美元弱勢,撤離美元資產,必然大幅轉至其他巿場;再加上這些商品多以美元報價,美元貶值必然引起價格上升。因此,原油、金屬、糧食近期都屢創高價,形成全球性的成本上漲。
這已不僅是經濟層面的事,就低所得家庭而言,糧食支出占收入比重極高,根本無力負擔如今年來小麥漲價60%之類的壓力。聯合國指出,逾30 國因糧價高漲陷入飢荒及暴亂,一場「無聲大海嘯」正淹沒許多低所得的非洲及拉美國家人民。OECD上周更指出,未來十年糧價不會回落,且將居高不下。在持續逐利的資金拉抬下,飢荒、暴亂甚至戰爭,會導致多少窮人死亡,難以估計。
其實,這些後遺症已逐漸匯聚在一起,形成全球性的現象。環顧四周,越南通膨率已高達25%、阿根廷23%、俄羅斯14%、沙烏地阿拉伯9%、中國8.5%。經濟前景不明、通膨遍地襲來,「停滯性通膨」,似已在美國獨善其身的行動後,反撲而至。
走筆至此,不禁想起在1970年代,美國產生金融動盪後,財政部長科納利對國際社會所說的至理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你們的問題。」
(作者是宇宙光電副董事長,曾任東隆五金董事長兼總經理、匯豐直接投資亞洲公司董事。)
【2008-06-03 經濟日報】
http://mag.udn.com/mag/world/printpage.jsp?f_ART_ID=130599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