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香港529日電(記者 畢曉雯)---兩位本該在家養花伺草、含飴弄孫的退休太太,週四卻無奈地走進媒體的鏡頭.一個拉低帽沿、一個戴著寬邊太陽鏡,儘管都蓋住了大半個臉,讓人 無法看清她們的表情,但無法掩飾的,是她們欲哭無淚的辛酸和企盼公理的渴望.累股票據(Accumulator),本該是由富人投資的衍生產品,卻成了掠 奪她們財富的"殺手".

廚師太太,去年拿出200萬港元,在一家歐資銀行開了個戶,現在卻已經欠著這家銀行約1,400萬港元;林太太,去年10月在另一家歐資銀行,開了一個 20萬美元的投資帳戶,到現在粗粗算來,已經欠了銀行700萬港元.儘管損失的金額不同,但相同的是,她們不只損失了一生的積蓄,還欠著可能到死都還不清 的債務.

"我真傻啊,如果不是我這麽無知,怎麽會買這樣一個產品."林女士喃喃低語,"我好相信這家大銀行的理財顧問,他告訴我只管買,買了就知道有多好."林女士現場展示了合約,上面佈滿細細密密的英文,只有合約價"400萬港元"這個數字,顯得異常刺眼.

正是這400萬港元的合約價,暴露了一些香港私人銀行的醜陋生意經.根據香港的有關投資規定,800萬以上的投資者,屬於專業人士,針對他們推出的衍生產 品不需要監管當局審核.累股票據正是這樣一款去年開始盛行於香港私人銀行業務的衍生品.根據合約,投資人可按一定的折扣價接某只股票,但若股價跌穿這個折 扣價位時,便要開始雙倍接貨,直至合約期滿為止.

當時在現場的香港保障投資者協會會長呂志華揭露,一些無良的私人銀行,鉆監管的漏洞,將針對專業投資人士推出的、合約價值起步為800萬港元的累股票據,分拆成兩個400萬港元,或者四個200萬港元的合約,賣給非專業投資者,包括這些依靠養老錢渡生的小投資者.

辛酸背後,拷問監管缺失

"我又不識英文,我又不知什麽產品,只是相信理財顧問,就簽了名."兩位女士在現場無奈的訴說,令人同情,但也讓人思量,香港是法治社會,這些簽了字的合約,是否合法?這些私人銀行理財顧問的行為,除了職業操守上存在問題,是否可以有法規加以約束?

呂志華表示,這些小投資者連踏入私人銀行門檻的資格都沒有,但卻投資了這類風險極高的產品,手中持有的合約也不算完整的合約,應該有監管部門出面,為他們做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

"協會將安排投資者到監管部門去申訴,但目前還不知道監管層會採取什麽行動."他稱.

同在現場的香港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監林指出,香港目前800萬港元以上投資者的產品不受監管的規定,已經執行了十多年,現在衍生產品交易量這麽大,個人財富增長了許多,應該在這方面做出適時的調整."建議將不受監管產品的投資門檻調高到1,600萬港元",他說.

對於週四媒體剛披露的香港權證市場的違法行為,他則指出,權證是"莊家制",發行、價格制定都存在制度上的問題,儘管目前事情尚未完全清楚,但這一事件引發的全社會關注,對推動市場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香港多家本地報紙報導,香港廉政公署昨日採取行動,對多家權證(窩輪)發行商及相關公司進行調查,因涉及虛假交易等非法行為,並已扣查數十名認股證的經紀及莊家.()

 

http://cn.reuters.com/article/chinaNews/idCNChina-1304220080529?feedType=nl&feedName=dailyNewsUpdate&sp=tru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k100s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