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權移交10周年專題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雷鼎鳴教授

香港一向標榜自己是亞洲金融中心,在國際社會也得到肯定。但上海和新加坡都希望成為亞洲金融中心,那香港在這十年來的經濟發展和政策,是否可以保住這個地位?有以下分析。

過去10年,香港的經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要決定金融業的表現,便要看香港的人均收入,如以正式的匯率計算,應該大約是2.7萬到2.8萬美金,這是以正式匯率計算,如果以購買力評價來計算,香港的人均收入已達3萬美金左右,在世界上是極高的標準,甚至比日本為高。

但有一個和香港營商環境有關的奇怪現象,和1997年比較,有,如果只是比較香港的GDP而不考慮物價的變化,實際人均GDP的上升是15%。這15%是 以名義上GDP扣除消費物價指數,但政府發表的實質GDP數字,即是利用標準的計算法,把各種不同的生產成本和消費者物價計算在內,即所謂的評減物價計 算,GDP便上升了40%。

香港10年來營商成平下降

這是因為在生產方面,營商的成本下降很多,從而拉低了整體的物價。對消費者而言,物價的水平有下跌,但下跌的幅度不是那麼大。換言之,香港過去曾經經歷過5年的通縮期,消費者的物價是跌了不少,但營商環境成本的下降更大。

在1997年,香港的營商環境被認為是昂貴的,這並不利於在國際上的競爭,以寫字樓的租金為例,如果1997年的指數是100,那麼到了2003年是約30,現在2007年的情況是1997年的7成左右,這便是說香港的競爭力便相形加強。

現在的薪水是較1997年的情況稍高一點,但總括而言,和1997年相比,香港在金融業方面的發展是更強。香港在這10年來,培養了大量在金融方面的人才。如香港的多間大學近年都有很多優秀的學生修讀有關金融和經濟的科目,和從事有關工作。

另一方面,香港也吸引了更多世界各地的專才,過去香港不是太願意招請從大陸來的專才。但近年有改變,除了直接在中國直接聘請外,也會招請一些在外國讀碩士或博士,而且在大陸長大的金融業專材。這些人對中國更熟悉,也有真正的國際訓練,因此他們對打開香港金融市場有幫助。

更靠大陸融資

現在香港很大程度是靠大陸融資,這些機構利用香港面向國際融資。香港現在有很多紅籌國企的重要原因,是在國際吸納資金,這樣的安排對這些公司是有好處,因為就算回歸國內以A股上市也是更有聲譽,有更多的公信力,所以對國內上市的股價更有幫助。

香港未來金融業發展是樂觀的,在未來20年內對香港金融服務的需求會是現在的10倍至30倍。有這樣的高增長是和中國有關的,中國在過去或現在的金融服務 都是很落後的。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個階段,對金融服務業的要求是會急劇上升,因為金融服務業需要資金來源,而資金分配正是所有資源分配中最重要的 一環。 也正因為大陸仍然落後,所以香港在這方面可以有更大的貢獻。而中國對金融服務業的需求將會遠超GDP的上升速度。

現在中國股票市場的市值是15萬億人民幣,和香港是差不多,但如果中國股市泡沫爆破後,市值會大幅下降,那和香港還是差很遠。香港現在的股票市值是2003年的3.5倍,將來上升速度不一定這般快。

需要更多的金融專才

但如果要繼續上升,香港便要設立條件。香港在過去10年是匯集了很多的人才,但香港金融業的總經濟規模,和紐約金融業的經濟規模相比只是很小。正因為相差這麼遠,因此有經濟潛力,而且面對中國這般快的經濟增長,中國的GDP在15年內將會超越美國。

所以雖然有上海的競爭,但如果香港可以搶佔大部份的市場,香港金融業的經濟規模將來可以迫近紐約和倫敦的規模,所以對人才方面的需求會更大,如美國金融業的人才來自全世界,如果不多吸納人材,香港是沒有條件和別地方競爭的。

當人才不夠,造成薪水過高,便會增加成本,那別人便會選擇上海或新加坡,所以香港需要一些熟悉金融和大陸體制的人材,會計專家和經濟學家。香港政府如果不 放寬吸納人才的政策,便會局限了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事實上,因為這些賺回來的錢也可以帶動其他如服務業等行業以養活其他人,如促進中年人士就業。

新加坡歷史和地理條件不及香港

新加坡條件不及香港,但她可以成為南亞、東盟、印度的金融業中心,在吸納人才方面,新加坡做了很多正確和積極的政策,遠比香港積極,但因為歷史和地理等條件,香港的競爭力會大一些,如中國政府會選擇香港或上海成為他的金融中心,而不是新加坡。

新加坡在過去把香港看成假想敵,他們做的是工業政策,即政府會牽頭某些行業,而這些行業會發展快些。相比之下,香港的市場主導性會多些,但新加坡政府是想模仿市場,還希望可以比市場走快一些。

這在經濟角度而言是對的,但因為過份倚賴政府,便失去了企業精神,新加坡經濟自由度是想模仿市場,但新加坡的公關做得不錯。在稅制方面,新加坡已經減稅,但仍然比香港為高。再者,在新加坡工作的雇員要參加中央公積金,要儲蓄的比率很高,現在已有所放寬。

過去這樣的情況是以低息貸款予政府,而新加坡政府便是用這些錢來低息補貼外資企業。因此外資在新加坡的回報會較當地公司高,所以國際金融機構對新加坡是很有好感的,但香港不會這樣做。

亞洲發展火車頭是中國,但中國不會找新加坡做金融中心,但當然會做一些姿態在新加坡投資,因為這樣可以為香港和上海製造一些壓力。

人民幣自由兌換決定金融業發展

上海沒有地理劣勢,但人民幣匯率是否自由能夠自由兌換,對中國金融業發展有相當大的限制。我相信這個問題可以在5、6年內解決。但就算解決了,資金也不是可以即時流動。香港資金出入是沒有限制,是世界上資金流動最自由的地方。

中國政府對放寬資金管制很擔憂,可能是擔心市場會有大波動,又或是認為某些貪官會把那些錢流出海外而不受監管。但其實這些擔心是太過保守,香港這麼多年的資金都是自由進出,但沒有這些問題。

在可見將來,中國政府沒有意思放寬管制,這樣對香港的發展是有利,而且中國在法制和監管方面都比不上香港,這個距離並不是在10年至15年來可以減少。如有商業爭拗要選擇在那個法庭,大部份投資者會更相信香港法庭。

中國大陸有人才,但社會上思想開放和對國際的認知仍有一些差距,香港人較相信法治。

另一方面, 香港是世界5大銀行中心之一,所以大陸的公司如果能夠在香港上市會有幫助, 香港有300間國際銀行的分行。中國目前對外資銀行仍採取保護式主義,雖然有世界貿易組織,但中國大陸的銀行會先佔優勢,外資銀行要爭奪市場並不簡單。

國內銀行表現牽制上海

過去因為計劃經濟,銀行會分錢給蝕本的國企,於是造成呆壞賬,對銀行的發展造成大打擊。中國有些銀行的負債可以是資產總值的兩三倍,近年因為中央政府把這 些填債,而且上市後有市場的監管,所以情況有改善。但國有銀行上市的資產比率是低的, 本來股價的波動是為顯示銀行表現的訊息,但對國有銀行而言股價的波動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

但香港沒有個這個問題,中國相信干預經濟,所以令股價大上大落,反令市場的波覆更大,這樣政府的干預變成噪音。所以上海很難快速改善,硬件可能較易改善, 但往往是牽涉國家是否放心讓市場運作和私有權有關,因此上海要千方百計解決這些困難。這便給香港更多的時間去培養人才,當人才集中在一塊地方,其他地方是 很難與之競爭的。

香港金融業發展和回歸沒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不是沒關係,如近年來股票市值的增加,如果沒有回歸,那中國大陸不會讓這般多的公司來香港上市,這是為香港的金融業發展作出很大的貢獻。

BBC中文網報導
http://news.bbc.co.uk/go/pr/fr/-/chinese/trad/hi/newsid_6760000/newsid_6766100/6766151.s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k100s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