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公積金制(Central Provident Fund, CPF ),創立於1955年的英國殖民政府時代,當時社會保險方案(相當於勞陣提倡的附加年金制)與公積金制(也就是個人帳戶制)兩案並陳,多數意見傾向社會保 險,最後殖民政府仍選擇了公積金制,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Toh & Linda解釋其中的政治理由:「當時,英國政府感覺殖民統治猶如『強弩之末』,已來日無多,遂不願負擔責任。」

不願負擔責任!在漫天花言巧語的背後,這才是許多政客推動個人帳戶制的真正原因。馬克思曾說:「一切偉大的歷史事件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我們看到相同的戲碼,正要在台灣上演。

新加坡的公積金(CPF)號稱亞洲最大、最成功的社會安全制度,也是台灣「個人帳戶制」最主要的模仿對象。然而,連親企業家、親新加坡政府的《遠東經濟評 論》,在2000年5月的專題報導中都說:「CPF不足以支應適當的退休生活,它頂多滿足基本生計。」報導中說,1998年時,24%的新加坡人到退休 時,戶頭內少於三萬台幣!

新加坡的國家發展部長Mah Bow Tan也承認:「CPF是不夠的,應該有其他的補充計畫。」為什麼會這樣?

更像抵押融資的帳戶,根本不是退休計畫

簡單說,新加坡的CPF根本不是年金體系。新加坡政府將大部分國家都會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都私人化了,叫國民自掏腰包去買。大部分新加坡人,用CPF帳 戶裡的錢來買房子、付醫藥費用、提供兒女上大學、買保險等等。事實上,CPF更像抵押融資的帳戶,而不是國家的退休計畫。

新加坡的公積金制,由雇主與勞工相對提撥各20%,到勞工的個人帳戶。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新加坡政府為提升「競爭力」,將雇主負擔從20%削減為 12%(即使如此,仍然比台灣雇主付出多一倍--因為經發會結論,雇主最高提撥6%)。事實上,每位勞工都有三個帳戶,分別是普通帳戶、醫療帳戶和特別退 休帳戶。前兩個帳戶的錢都可以隨時提領出來用掉,真正為退休準備的錢只有4%左右。

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教授Mukul Asher稱CPF為「由國家管理、強制開辦的私人儲蓄計畫」,的確是傳神描述。

這樣的制度,是台灣人民要的嗎?是一個進步國家追求的理想嗎?

 

http://labor.ngo.org.tw/thelabor/L121/L121-a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k100s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