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燒雜誌區/2008.05.07
《看病的方法--醫師從未告訴你的祕密》書摘
作者/陳皇光

出版資訊:寶瓶文化 台北:2008 ISBN  978-986-6745-29-4

《看病的方法--醫師從未告訴你的祕密》書摘


看病的第一步:掛號

在診所掛號很簡單,到掛號櫃檯去,一進門就看到。

在醫院掛號很複雜嗎?

掛號方法:初診現場排隊掛號、醫師預約、電話及電腦預約。掛什麼科:看診前,自己先找資料或詢問專業人士。不然,醫院的志工服務台可以幫你。若仍搞不清楚,先去看家醫科吧。

普通門診(初診)與特別門診(複診)

一般大醫院的下午門診,多半是特別門診,也就是說患者都是該醫師複診的病人,是醫師事前就預約進去的,不接受現場掛號。所以若你是初診病患要看某醫師,盡量在上午求診。

去醫院前,撥個電話或上網看一下再出門吧。

掛號時間

公家醫院多半在門診開始後約一、兩小時便停止掛號,因為調閱病歷及運送時間較長,所以不要太晚到醫院,以免好不容易請假看病卻掛不到號,白跑一趟,病痛也沒解決。基層診所則掛號時間可能較長,因為調閱病歷速度較醫院來得快。

初診與複診

初診

第一次就醫或診斷不明時應該掛初診。

初診多半處於醫病之間關係陌生、診斷不明、疾病療效不明及病患焦慮的狀況。所以初診醫師與病患的對談需要較長的時間。一般民眾抱怨看診時間太短主要都發生在初診之時。

門診因為很忙碌,所以每次看到恐慌症或憂鬱症病患來看初診,我都會很頭痛,因為沒有十五到三十分鐘的問診,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因此我個人都會和病人約法三章:「今天給你特別優待,看了二十分鐘,我今天告訴你的每一件事都要記住,我以後沒空再說一次。你看看,為了你,後面已經大排長龍,所以下次我只給你三分鐘!」其實病人都會欣然接受,因為每次醫師都講不清楚,看了十次也一樣。

複診

已就醫過,為了看檢查結果或同一慢性疾病治療,應該掛複診。但很多醫院大牌醫師一診難求,並不接受現場掛號。

複診病患明顯多於初診的原因是:複診多半是病人來看報告做最後確診,出院後追蹤病情或穩定的慢性病患規律拿藥,醫師和病患很熟悉,氣氛融洽,所以複診所費的時間較短,看診節奏很快。

教學診

教學醫院所特有,為了教育醫學生而設立的門診。一般來說是初診性質,門診有額度限制,可能一節門診只限掛至多十人。看診順序先由見習或實習醫師問診及做理學檢查,書寫病歷完成後,再由主治醫師接手,做最後診斷及處置,同時教育學生。

若民眾不趕時間,初診可以考慮掛教學診,因為這可能是教學醫院門診唯一的淨土。個性急躁,對菜鳥醫師有偏見者則敬謝不敏。

掛不到號怎麼辦?

下次請早!想想看,為什麼別人有張惠妹或S.H.E的簽名照,你就沒有?

請醫師給加號單加掛:多半會失敗,因為患者太多,醫師沒辦法在大約三小時內的門診時間看完所有病人。醫師當爛好人後,其他的工作人員都無法下班休息。

請別科醫師開立照會單:照會單的性質是同院轉不同科別。(無法當天看到診)

請基層醫師開立轉診單:轉診單的性質是轉到不同醫療院所及科別。(同樣無法當天看到診)

最後一招,耍特權:有特權的人大概不需要這本書,特別是隨便就可以打電話給醫院院長室、公關室及主任室的那些人。而且,這些人再怎麼被服務也不會滿意……

照會單的小祕密

和門診醫師很投緣的病人,有需要看別科時,醫師會很樂意為你開照會單,照會單的性質很像一封信。若看得懂英文,一定會看到照會單開頭寫:某某教授(老師、大醫師)您好,……,我們很需要您的協助及繼續照顧,非常感謝!學生(××科醫師)某某敬上。

這表示,你的轉診掛號幾乎不會有問題,因為醫師經常需要別科醫師的協助,大家很樂於接受別科醫師的請託。而且,被別科醫師推薦是一種專業上的被肯定。

若你需要換醫師,而你的醫師說:「自己去掛號處掛掛看,不然自己打電話上網掛。」你就應該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轉診單多半是制式的印刷單張,比較沒有這種人與人互動的趣味。

常出現在醫院掛號處的景象

民眾:「才差三分鐘就不准掛號,你們有沒有醫德啊?」

醫院掛號人員幫病人掛完號還有調病歷的工作,非常耗時,所以會限制掛號時間。不然,中午十二點該結束的門診為了等病歷可能又要耗半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而且還要看診,時間不斷延長下去,沒完沒了。

「醫師也需要尿尿、便便、吃飯、休息及下班好嗎?」

故事一

某天晚上九點八分,診所已經關上電腦,開始打掃工作,工作人員準備下班。

病患家屬:我想幫我老婆掛號,可不可以通融一下,等我們一下,我們很急……

掛號小姐:她哪裡不舒服,人呢?

家屬:她剛剛打電話給我,她還在一○一逛街,大概四十分鐘後會到,她只是要拿高血壓藥而已。

掛號小姐:抱歉,我們醫師不答應掛號。

家屬:什麼爛診所,竟然可以不等病人……○?○?××。

故事二

某天晚上九點十八分,診所已經半關鐵捲門,只剩護士小姐要收拾環境。

一個媽媽帶女兒衝進來:快快快,我女兒在咳嗽,可不可以掛號?

護士:醫師下班很久了耶。

媽媽:我們坐計程車來的耶,打電話叫醫師回來看診!

護士:可是,醫師住很遠耶(很勉強地回答)。

媽媽:我不管,我今天就是要看到醫師!

護士:……

六分鐘護一生?

想想看,一節門診只有三小時;若醫師看三十個人,每個人只能看六分鐘;若看六十人,每個人只能看三分鐘;大牌名醫若看一百人,每個人剩不到兩分鐘……

所以,看診前,先想好要和醫師說什麼?

人多的門診不會有好醫師?

台灣特有景象:患者和醫師互相折磨。

我曾短暫在一家私立地區醫院工作,病人非常多,所以我被投訴好幾次:看病速度太慢(第一小時已經看了二十個病患,第三十六號的病人等到不耐煩就去投訴)、醫師問話速度太快、態度不好、沒有耐心……

浪漫主義者

若你認為一位醫師每次診察時間應該是三十分鐘才合理,這位醫師每三小時只能看六個人。也就是,只有六個人掛得到號。

若你認為診察時間應該是十五分鐘才合理,只有十二個人掛得到號。

若你認為診察時間應該是十分鐘才合理,只有十八個人掛得到號。

一位醫師一節門診若只能看十二個人,以現在的給付標準,早就被醫院掃地出門!

為什麼教學醫院的病患總是大排長龍?

醫師醫術高超(或名氣大)。

看病太自由,民眾未經轉診可自行掛號。

沒有限制門診人數,或人數上限訂得太高。

真實情況

很多名醫提供的門診時間實在少得可憐,往往一個星期才看兩節門診,就算每節各看八十到一百人,一星期也才服務一百六十到兩百名病患。

你覺得不起眼的附近基層診所,一上午可能只看三十人,但醫師可能一星期看十到十八節門診,看了三百到五百名病患,那到底誰是名醫?

基層醫師一點都不輕鬆,有經營壓力,常常延長服務時間,提供更多診次。每次看到附近小兒科鐵門上的門診時刻表,實在膽戰心驚:星期一到六看診(以前還看星期天上午),只有星期天休息,上午門診時間由八點半看到十二點,下午三點開始看診到晚上十點,「中間不休息」。

當然醫院主治醫師也不是不想提供更多門診時間,但過多會議、行政工作、研究及教學活動使醫院的醫師無法提供病患充足的時間及友善的服務品質。

會議:晨會、週會、科會、書報討論、院務會議、教學上課、醫院評鑑……

行政工作:看診、查房、手術、值班、為病患檢查(內視鏡、超音波、心導管……)、病歷撰寫、開診斷書、撰寫病歷摘要、健保申覆、研究室工作、升等考核……

我要接受醫師的建議嗎?

價值取捨

醫師給完診斷,然後會給你治療建議,但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我要接受醫師的建議嗎?」

你會遇到幾種狀況

一、我完全相信醫師
領藥回家按時服用,開始改變生活習慣,或接受開刀建議。

二、我不相信醫師的診斷
最好轉診換別的醫師,也不要領藥,因為你根本不會吃。不要再和醫師爭辯,爭贏了,你也不見得就是對的!而且醫師不見得願意用你的方法治療。

最不傷和氣的講法:「對不起,我回家再考慮看看,請先不要開藥給我。」

若你又看了三位醫師結果和第一位醫師意見相同呢?

如果某一位醫師意見和你相同,就欣然接受了嗎?

三、我同意醫師的診斷,但不能接受醫師的治療建議
我有淋巴癌,但我不想做化學治療;
我失眠及焦慮,但我不想吃抗焦慮劑及吃安眠藥;
我想減重,但教我吃那麼少我不能接受;
我的腎臟已經衰竭,貧血、全身浮腫、氣喘及嘔吐,但我不甘心要開始洗腎。

四、我同意醫師的診斷,可是醫師給我好幾種選擇,怎麼辦?
醫師說我甲狀腺亢進,可以一直服藥,但要吃一輩子;也可以開刀,但有時候會切到太多甲狀腺,最後還是要終身補充甲狀腺素;有時候切不夠多,還是亢進,和沒開刀前一樣,白挨一刀;也可以用放射碘治療,但我還沒生過小孩,不知道會不會有影響?

幾種民眾考慮治療方式的想法

王董事長:給我最有效的,我不在乎錢!

湯總司令:給我藥效最快速的,我明天要舉行作戰會議!

陳太太:給我最沒副作用的,我有胃潰瘍。

李伯伯:給我最便宜的,我這個病需要長期治療,但我沒什麼錢一直吃太貴的藥。

方小姐:給我最方便的服用藥品,我們夫妻都要上班,不可能一天餵小孩四次藥。

記住,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凡事都需要付出代價!所以沒有一種方法能齊聚所有優點,如果剛好有,那你很幸運;如果沒有,請你要開始做「價值取捨」。

媽媽:小明,不要再熬夜了,太晚睡對身體不好!
小明:媽媽,如果這科當了,我還要留級一年。
價值取捨:「為了每次考滿分而每天熬夜,值得嗎?」「為了不留級一年而熬夜一晚,值得嗎?」

價值取捨的幾個重點

一、一個方法只要好處多於壞處,就要列入選擇。

不要執著在有小缺失的方法,而忽略掉其背後的巨大優點:零和遊戲。

只要最後評量結果是好處較多,就應該列入考量:雙贏賽局。

注射兩週抗生素治好肺炎,換得一個月的腹瀉比較好;還是擔心抗生素的副作用讓病患八天後死亡?

糖尿病導致右腳壞死,截肢保住一命,但以後就要穿上義肢;不能接受截肢的心理障礙,兩週後就敗血症死亡,你怎麼考慮?

在小鄉鎮出車禍重創命在旦夕,附近一家縣立醫院有外科醫師可以幫你開刀解決腹部大出血的問題,還是你要請救護車開兩百公里到台北開刀?

你的小朋友已經一個月氣喘性乾咳及夜咳而不能睡覺,用低劑量口服類固醇一星期可以治好;還是你堅持要自然痊癒,再等三個月後春暖花開?

沒有副作用的方法往往也沒有什麼療效!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迷信來路不明食品的原因。

很多人活得很痛苦,就是態度偏執,完美主義,不容一點缺失,永遠玩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看到一個符合自己價值的小部分就全然接受,忽略大部分事實上是無用或有害的;或者只要有一部分不符合自己價值,就放棄不用,而忽略背後的巨大優點。因此常常會選到一個完全沒有作為的方法。

二、若好處差不多,選擇最不費時、花費最少及真正可行的方法。

這就是「成本效益分析」:

花同樣的錢,選擇得到好處較多的。
好處相同時,選擇最省時間的。
選擇付得起錢,而有客觀環境真的可以實施的。

例如高血壓患者,血壓已經達到170/110 mmHg,你可以開始減重、運動、每天準備低鈉及高纖飲食、晚上報名瑜伽班、星期天參加心靈講座;你也可以每天只花十秒鐘吞一顆鈣離子阻斷劑。問一下你的醫師,哪一個效果好?哪個花費少?哪個方便?哪個人最後會中風?

很多完美的方法只有退休人士及M型社會右端的人才玩得起。

胖的人最喜歡說:我明天要開始「運動」減肥,這是「最自然」、「最有效」的。

很多人受價值觀影響,一直要創造一個完美無瑕的社會,但往往提出根本做不到的方法與目標。好的醫師會考量病患的客觀環境再給予建議,例如給窮人一個昂貴手術及藥品,換得病患三個月生命的延長,卻可能讓整個家庭破產。

每次看到報導某人又爭取到好像很好的福利措施時(什麼重大疾病又開放給付了、什麼治療又可以免費提供……),要記得資源有限,若餅還是很小,這只是造成板塊推移,壓縮其他方面的需求而已。利用大眾資源來做好事,要有效利用,而不是以行善為名,慷他人之慨!

醫學新知與道聽塗說

醫學新知往往只是某人的研究報告,可能只在研究初期,距離臨床應用還有段距離,不要拿著剪報去看診,徒增醫師的困擾。專業醫師有那麼笨嗎?方法這麼好,竟然沒有一家醫院在使用,還要民眾來提醒?

很多醫學新知往往是藥商或食品公司贊助的研究,甚至是某醫院的廣告;記者覺得有趣的新聞不見得是重要的醫學新訊息,常常只是他不知道的舊聞。

看診應該專心聽醫師的解說及建議,而不要一直講我爸爸說什麼、鄰居說什麼、太太反對我吃什麼?非專業人士往往只會幫倒忙。

作者簡介:

陳皇光,一九六六年生,台北市萬華人,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大學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台灣國際水彩畫會會員。曾任台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及兼任主治醫師、台北縣石碇鄉衛生所主任兼醫師、台北縣石碇鄉社區健康營造負責人、元智大學校醫及學務處諮議委員、科技及汽車公司廠醫。

現任職於台北高醫師家庭醫學科診所、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及擔任安那健康管理公司顧問,平日喜愛寫寫毛筆,畫畫水彩,或者到互外攝影的陳醫師,對於「觀察人」總是特別有興趣。

多次於報社及網路發表預防醫學相關文章、撰寫醫療書籍書評及教育投影片「科技人與過勞死」系列投影片,致力推廣社區醫學及正確預防醫學觀念給與社會大眾。

這本《看病的方法》是陳皇光醫師的第一本書,雖然與他的本業有關,但仍舊以人性的角度出發,以最易懂的方式,配合時而詼諧幽默的筆調,希望藉由本書,讓所有對於醫療體系有著一定程度疑慮的大眾,能夠多多認識自己,多多認識醫師,讓醫病關係不再如此緊繃--「生病已經很痛苦,不要讓看病的雙方更痛苦」。

作者自序

我從很久以前就一直在想,我這輩子寫的第一本書應該是水彩技法研究、或者是有關蔡司鏡頭的攝影表現、或者是台北街頭小吃、或者是日本自助旅行……。

結果事與願違,我還是先寫了有關我專業領域的書。但我盡量不要把它寫得非常像是一本專業書籍,那才符合我閒散的個性,而且醫學本來就是一門跟人性有關的知識。

為什麼會有這本書的出現,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歷程。

二○○五年初,任職於一家電子公司廠護的好友雅雪打了一通電話給我,希望我可以去他們的公司做一場專題演講,內容只要有關於高血脂症及痛風即可,因為年輕的科技人,多半有這兩項毛病。

我欣然同意,可是這兩個主題非常無聊,原因是早就已經被講到爛了,我想大概也沒有人會來聽,於是我們兩個人想出一個比較聳動的題目:「科技人與過勞死」,這樣子應該會比較有吸引力吧?

其實我早就知道「過勞死」只是一個新聞名詞,強調死者過度勞累只為了透過媒體引起社會廣泛重視與同情,以達到增加補償金的目的。過勞死的背景就是長期不重視身體出現小症狀的結果,最後以中風或心臟病快速了結其一生,所以我把門診民眾最愛問而且觀念不清楚的問題做成這個投影片,並且加上大家很少聽到的精神科症狀在其中。

我花了大概不到一星期的時間就寫完這個投影片,而且自己邊寫邊笑,因為我的日子實在有夠苦悶及單調。

做完這家公司的三場演講後,我早就忘了這件事。不料兩個月後,我一直收到很多陌生的電子郵件,感謝我提供這麼有趣及實用的投影片,包括很多失散多年的學和親友,都是靠著這個投影片又聯絡上我。

實在太神奇了,無心之作竟然大大影響了我的生活,往後的日子裡,就經常被邀請做這個題目的演講,打開了我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很多原本我不可能接觸的學校、公司及政府機構,都因為演講而有機會參訪,使我的眼界不再局限在醫學領域之中。

健檢領域是我在研究所學習的重點,加上我有一個在健檢中心的兼職工作,於是我把健檢理論及實務寫成了第二個投影片「你所不知道的健康檢查」。我深知網路的力量無遠弗屆,為了不傳遞出錯誤的訊息,所以我花了約一個月的時間來仔細地撰寫這個投影片。

同樣的在演講後不到一個月,又收到很多陌生朋友的來信鼓勵,包括很多學校的老師及醫療同業。我心想,時機已經到了,我終於有機會為這個社會盡一點小小的責任,我可以開始寫我自己最想寫的東西了。

一九九五年我剛開始台大家醫科的住院醫師訓練,那年也是健保開辦的那年。

住院醫師的工作非常辛苦,面對無窮無盡的工作,我也同時思考到,為什麼我們的醫療制度要把每個工作人員壓得喘不過氣,這樣身心俱疲的環境真的能讓病患獲得更好的照顧嗎?還是適得其反,更容易出錯?而且幾乎每個人的性情都變得非常暴躁,來配合這幾乎停不下來的工作。

因為醫師的工作量都非常大,因此病患及家屬能分到和醫師對談的時間就少得可憐。病患的很多小問題,其實只要醫師花一點時間就可以解決;但這種醫療環境之下,醫師多半「心有餘而力不足」。

我開始思考,每位醫師從執業一開始,就一直陷在這個漩渦裡,根本無法自拔,只能被推著走,又如何有機會站在高處看清這大環境,然後發揮改革的力量將民眾及自己拉出這個漩渦?

醫師這一行非常重視對醫師內部的教育,從醫學生到住院醫師甚至考上專科醫師以後,都有一套非常嚴謹的教學及考核,來維護醫師這一行的品質與尊嚴,然而醫師只能在短短的三到五分鐘之內教育一個非專業的病人,所以民眾幾乎沒有機會可以了解醫療的運作、醫療資源分配、疾病原理,以及面對疾病做價值的取捨。

長期被媒體塑造成高傲、沒有耐性、脾氣暴躁的特殊族群,最近更成為道德淪喪或賺取暴利的代名詞。民眾因為沒有管道可以學習就醫這類實用性的知識,加上一次次求醫過程造成的挫折,當然會把不滿發洩到醫療人員身上,長期以來對醫師的信任及尊重,就漸漸土崩瓦解……

我在二○○六年夏天花了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寫成了第三個投影片「看病的方法 Part Ⅰ」,目的是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是否需要這一類的知識。

我想傳達的訊息很多,而演講時間卻是有限,為了讓聽眾能有效率的吸收,我把醫療環境及就醫的知識寫在這個投影片當中,急診及住院的知識就暫時先按下不表。

結果和我想像的一樣,大部分的朋友及網路上的來信都顯示他們需要這類知識,很多人來信跟我要Part Ⅱ,但我工作及研究所學業兩頭燒,身心俱疲,因此未再提筆撰寫Part Ⅱ。

儘管如此,我每次想到一個相關的主題,就把它記錄在我的PDA中,以便日後有機會可以把它寫出來。

很高興在二○○七年初,有機會和寶瓶出版社的總編亞君接觸,雖然我的工作還是很忙,但我想應該下一點決心給自己一些壓力,把想法及知識傳遞給民眾,如此才能解決醫病雙方的痛苦,而且很幸運地,同年七月底,在很多老師的協助及指導下,我順利的從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終於有機會開始撰寫這本書。

初期,寫作並不如我想像的順利,因為要把雜亂無章的醫學知識及生活常識寫成有條理的文章,非常需要好好地構思,如此邏輯才會清楚,而且剛從連續三個多月準備畢業論文的痛苦環境脫離,實在身心俱疲。

畢業後的前六個月,我回家其實只做一件事,就是磨墨寫寫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及趙孟頫的《仇鍔墓碑銘》,半年下來,毛筆字寫了幾千字,毛邊紙已經堆積如山,這本書卻只蓋好鋼架,直到二○○八年年初,才開始找出時間,泡在咖啡館專心撰寫此書。

到截稿前,腦子每天一直浮現出各式各樣的議題,我都很怕思慮一閃而過,因此隨手快速記錄下來後,再把它安插到文章裡面。

最近經常熬夜寫書,很多年不曾出現的胃痛又捲土重來,因此我只好把最愛的咖啡戒掉了,希望工作告一段落後,再開始烹煮這香味迷人的液體。

我雖然不算是一個很用功的學生,但在醫學的領域裡,很幸運地一直遇到很好的老師及擁有很好的學習環境。

我很感謝台大家醫科的師長教我社區醫學及應對病患的知識,感謝台大內科紮實的住院醫師病房訓練,感謝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老師們對我在預防醫學哲學理論、醫學倫理、疾病篩檢、決策分析、生物統計、流行病學及醫療政策方面的啟發,都讓我這輩子深深受用。念了研究所,才深深了解,哲學博士真的就是學習人生的道理。

最後謝謝寶瓶出版社的同仁及亞君,讓我有機會出版這本書,謝謝你們!

陳皇光 二○○八年三月十七日清晨於板橋

(更多內容,請詳閱本書《看病的方法--醫師從未告訴你的祕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k100s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