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 只為在篩子裡留下大石頭? <中時電子報>

文/康世人《新聞大舞台》
《新聞大舞台》封面

加坡面對全球化競爭,以及原本支撐經濟發展的電子業日漸萎縮,正積極尋求新的產業,如生物 醫藥、多媒體與數位內容還有旅遊服務,將這些產業當作重點目標。為了發展上述產業,人才成為產業生根發展的重要一環。新加坡政府透過層層嚴格的篩選考試, 把學生劃分為中階和高階人才,進入學校接受培養。

採取英制教育體系的新加坡,強調所謂的菁英教育,從小學三年級就進行分班考試,接著在初中二年級再進行一次分班考試,判定優劣後,又歷經「初級水 準」(N Level)、「普通水準」(O Level)和「高級水準」(A Level)等各級嚴苛篩選考試,才能進入大學。


只有不到二成五的學生得以進入大學,其餘大多在嚴苛的篩選系統中被刷掉,進入培育中階技術勞工、類似台灣技職高中或專科學校的二年制工藝 教育學院(ITE)或三年制的理工學院。不過,ITE和理工學院的學生畢業後,只要能夠通過「高級水準」考試,仍有機會和初級學院(類似台灣的普通高中) 通過同樣考試的畢業生,一起進入大學。


鎖定重點產業培養人才

配合政府發展多媒體、動畫和數位內容產業,工藝教育學院和理工學院特別強化動畫與數位內容製作人才的培訓課程,設置了多媒體及資訊傳播工藝等課程。


最近新加坡的公車、地鐵廣告上,經常可以看到工藝學院的廣告,就是以學生和完成的動畫作品為背景,強調工藝學院成為學生立志投入動畫產業的最佳選擇。


除了動畫、多媒體和數位內容,義安理工學院、淡馬錫理工學院等,也設置了生物工藝、生物醫學工程和生物科學等課程,希望培育出生物醫藥和醫技相關中階人才,提供新加坡意欲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所需的技術人才。


在高階人才部分,新加坡透過三所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管理大學──進行。生物醫藥培育人才方面,資源多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新加坡國大),直屬總理署督導,並與由經濟發展局提供鉅額預算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


大力借重外國教育機構


除了本土學校的人才培育,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也提供優惠,積極向國際學府和國外產業巨擘遊說,到新加坡設立教育機構以培育人才。


其中,在電影、數位內容和動畫人才方面,包括盧卡斯和南洋理工學院合作培訓動畫人才,及今年8月招收第一批學生的美國遊戲設計和電腦動畫學 校「數位筆」(DigiPen)理工學院、紐約大學知名電影與動畫學院「帝許藝術學校」(The Tisch School of the Arts)和加拿大謝立登科技學院等外國學院,都在新加坡開設分校。

在生物醫藥方面,除新加坡本土大學外,新加坡也成功以優惠條件吸引到美國知名醫學院杜克大學和新加坡國大合作。杜克──新加坡國大醫學研 究生院副院長卡梅去年赴台招生前,接受CNA NewsWorld專訪時表示,該院和其他醫學院不同的地方,是更著重培養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醫療政策領導人才和醫療基礎研究專才。在研究上,將鎖定癌 症、神經學、心血管疾病和登革熱等熱帶地區傳染病。


菁英主義後果堪憂

雖然新加坡在鎖定發展目標後,願意砸下鉅資吸引外國學院和科學家到新加坡建立國際平台,但是有些教育專家仍對新加坡過度強調菁英主義,限制本土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感到憂慮。


根據新加坡教育部去年的統計,每年進入大學就讀的新加坡本地學生只占所有畢業生的23.5%;而進入培育中階人才的工藝教育學院和理工學院的初中畢業生,分別只占22.2%和40.6%。另外有29.4%初中畢業生進入類似台灣一般高中的初級學院就讀。


在新加坡公立大學任教的一名教授指出,過度強調菁英主義及從小學展開的嚴格篩選制度,對人口原本就不多,僅300多萬名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新加坡來說,更加限縮人才的培育與發掘。


被篩下的難以翻身

這名不願具名的教授說,有些孩子開竅得比較晚,依照新加坡嚴酷的篩選制度,大多被刷下來進入被定位為技術工人的教育系統,但等孩子年紀稍長,突然開竅,或找到自己喜愛擅長的學科時,卻大多無法翻身,也沒有機會能夠進入培育英才的教育系統,相當可惜。


另外,這位教授表示,由於新加坡政府在許多政策上太過經濟導向與功利,連研究工作也希望短期內看到成果,然後轉化為可以生財的工具,也導致新加坡的學生較為功利,大多選擇可以馬上賺錢的律師、金融等科系就讀,較少人願意從事科研工作。


想深造卻老早被否決

一位被延攬到新加坡的台灣籍生物科技博士指出,在新加坡,如果有研究助理對研究產生興趣後,想要再度深造,但因為過去已經被新加坡的教育篩選系統刷掉了,除非有非常傑出的表現,或出國進修,否則很難像台灣那樣,可以有提升自己、更上層樓的機會。


他的新加坡籍同僚大致分為兩種人。一種是從小被挑出來成為新加坡人稱「A*Star」(菁英中的菁英),且公費送出國深造的人,他們非常傑出,在蒐集資料、組織和研究的縝密度上都無懈可擊,可惜眼高手低。


他說,另外一大部分,則普通得有點像台灣的大學生,只會接受上面的指令做研究,且戰戰兢兢、很怕出錯,和屬於「A*Star」的菁英差距很大。


嚴選制度限縮人才開發

也因為制度限縮人才開發,在本土人才缺乏的情況下,相當於台灣中央研究院地位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必須以優渥薪資吸引外來人才,目前旗下各研究機構中,外籍人員就占了至少三分之一,而且數量還不斷增加中。


不過,新加坡政府似乎已看到菁英制度下的盲點,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去年8月國慶大會上宣布,新加坡要成立第四所國立大學,增加大學生比例。


根據新加坡教育部的規畫,希望把大學生的比例在2010年達到25%,並在2015年增加到30%,為新加坡各產業增加人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k100s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