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者 : 駱靜山
前言-被忽略的領域

            在大馬華人從中國本土帶來的文化中,宗教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它的活動很少受到阻擾,它的結社比較容易獲得批准。

此外,作為一種號召社群的工具,它也是最容易被掌握的。因此當中國本土的宗教被持續不斷的文化運動所摧殘的時候,本邦華裔固有的宗教信仰依然在華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華人的幫派主義,封建思想,保守觀念和權力結構,尤其是幾乎支配整個十九世紀馬華社會的秘密會社,都和他們對祖宗或精靈的崇拜有密切的關係。本邦歷史悠久的華人社團絕大部份都是從義塚,宗祠或神宮等宗教性結社演變而來的。可見研究馬華歷史,我們不應忽略廣大華裔的群眾的宗教生活,以及這種生活在華人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起作用。然而這個學術的領域,卻往往被以前大馬華裔學者所忽略,難怪到今天我們還非常缺乏有關華人宗教方面的史料,撰寫這一篇論文只能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

華人通俗宗教信仰的淵源-
明清的民間宗教信仰和閩南人的淫祀

            除了寥寥無幾的高僧、報人、教師和政治難民以外,南洋華裔移民都來自中國社會的下層階級,他們的文化水平低下,鄉土觀念濃厚,保守性也很頑強,這種特徵在他們的宗教生活中表露無遺。無論到什麼地方,他們都沒有忘記把故鄉的神請來,并儘量建立和故鄉相同的宗祠和廟宇。於是我們可以在馬六甲看到同安縣白礁鄉的湖海殿,也可以在檳城目睹漳州府的海澄縣山社的水美宮。

            追本溯源,我們畢竟要考察明清時代中國本土民間宗教信仰的本質。在那兩個朝代裏,尤其是清朝乾隆以後,由於人口激增,社會動盪,佛教和道教都產生了許多異端,他們大都半佛半道,半僧半俗。其中主要的是白蓮教、羅教、弘陽教、天理教,以及他們所衍生的各種教派,例如龍華、清水、大乘、混元、八卦、圓頓、收圓、長生和青龍等等。名目繁多,不勝枚舉。現在從文字記載上所發現的已有一百多種。各個教派的基本信仰和結構大同小異,後來逐漸趨向一致,互相混合。

            這些民間宗教團體大都宣揚多神教,他們吸取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禮拜這三家的神佛和權威人物。,例如觀音、如來、彌勒、彌陀、李老君、玉皇大帝、真武老祖和孔聖人等等。當他們成為末流的時候,章回小說和元明戲曲中的人物如關雲長、孫悟空、金花娘娘、財帛星君、托塔天王、紅孩兒和二郎神等等,也都紛紛在他們的神壇上登場。他們又大量利用五行、八卦、堪輿、占卜和占相等畫籍和思想去為教徒們服務。它們的說教,一般充滿著輪迴報應和忠義孝悌等觀念,反映了人民質樸的要求和願望。當華人到南洋來的時候,他們就把這種通俗的宗教信仰帶來。

            早期海峽殖民地的華人社會以閩南人為主幹。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的大部份華人廟宇都是他們建立的。閩南人的惡習除了械鬥以外,最顯著的,要算是淫祀了,《廈鬥志》寫道:“廈門迎神賽會,動費多金,窮極奢靡,各廟必以時出巡,甚至有貫刃於腮,蟠蛇於頸以為勝,經道廳出示禁止少息又鄉各祀一神,家各祀一神,有病者以肩與抬之,向要肆取藥,顛簸而行,神長不過尺許,皆屬不經,雖官禁不止。病不延醫,而詣神,死而無悔,亦閩俗最愚之惡習也。”

廈門是一個對外通商港口,她周圍的風俗尚且如此,福建內地的情形更不用說了,難怪今天華人神壇最多的地方,往往是閩南人聚居的貧民區。


天后聖母與華人南渡

星馬沿海各地所建立的古廟,大都是航海者所倡導的。他們如果不是從崇祀天后聖母的神壇或茅庵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開始便把她當作主要的神靈之一來供奉。奉祀天后聖母最多的是福建人,其次是海南人。後者對這個海上女神更加虔敬,各地瓊州會館都設有天后的神位,并配祀水尾聖母。

所謂天后聖母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給予閩南人所稱“媽祖”底封號,有些福建人把她叫作“祖姑”,瓊州人稱她為“婆祖”,客人叫“水母娘”。康熙二十三年以前,先後被稱為“通靈女神”、“海南女神”、“夫人”、“聖妃”、“天妃”和“天上聖母”等。她在宋代已經和航海發生了關係。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媽祖的一支香火從仙游傳到泉州。到了元朝,媽祖廟已經遍佈海運和漕運所經過的沿海省份,南船往來,都要乞靈於廣州,泉州等港口的天妃廟,它們每年都受到官方的祭祀,民間的信奉,自不在話下。

        明清時代的船舶都在舵樓上供奉天妃等水神。揚帆出海以前,船長和乘客通常先到當地的媽祖廟進香膜拜;乘客們各捧一樽媽祖的分身上船,如果缺少分身的話,就討個香火袋或神符,作為代替品。在一兩個月內飄過重洋,平安抵達目的地以後,為了衷心感謝神靈默佑,便將帶來的神像或香火供奉在登陸的地點,或安家落戶的地方,早晚禮拜。以後如果地方人口增加  ,經濟力量充足的話,便集資建廟,這是早期華裔移民的風俗習慣。

        除了移民以外,早期從中國來的船舶每到一個碼頭都要醵金建庵,安置所供奉的水神,以便海員登岸的時候有個祈禱和憩息的場所。這種矛庵通常是用亞答和木材築成的,真是簡陋極了。如今物換星移,他們大都沒有遺址可尋。

        檳城崇祀馬祖的主要場所是瓊州會館所附設的“天后宮”,它是瓊州人在本邦所建立的天后宮中最早的一間。宮中文物最古的是刻著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木匾。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它的香火非常鼎盛,每年慶祝“天后誕”的盛況,比起“觀音誕”和“九王爺聖誕”來,毫無遜色。到了戰後,移民的浪潮消退了,社會日趨繁榮安定,除了沿海移民以外,人們已經漸漸地把庇佑他們祖先飄洋過海的媽祖冷落了。


拓荒者的守護神和戰神-土地神與關帝爺

        當華人決定在番邦作長期居留,並且披荊斬棘,開始向內陸拓展的時候,土地神變成為他們所崇祀的主要神祠之一。

        關於這一個在大地上無所不在的神靈,本邦華人所熟悉的名稱有“福德正神”,“大伯公”,“本頭公”,“土地公”以及“本宅土地”等。至於“拿督公”,原始以前巫族所膜拜的一種“聖地之神”,(Datuk Keramat)許多華人也把它當作番土地神來拜,老虎是土地神的腳力,所以往往跟土地神同祀。

        古代,人們往往以為小丘,大樹和怪石是社神--土地神的化身,開戰的時候先要拜社神,甚至抬著它上陣。直到本世紀初閩南人械鬥的時候,多少還存有這種風格。一八四七年閩南人在檳榔嶼所創立的“建德堂”便是以膜拜大伯公為紐帶的一個從事械鬥的祕密會社,它被一般人稱為“大伯公會”,會內設有爐主,負責埋葬與祭祀無親無故的黨員。當時漳泉的豪族藉著“大伯公”的威靈去號令福建人,以便和受廣東人支配,以關帝爺為主要守護神的義興公司對抗。到一八九零年當局取締私會黨以後,漳泉人的領袖還組織了“寶福社”來照顧建德堂所奉祀的“大伯公”,每逢農曆正月十五日的時候,本頭公巷的寶福社都抬著大伯公的神座到丹絨道光的海珠嶼大伯公廟去請香火,每三年還舉行一次神輦華車燃燈游行,近年參加的游行的各街區崇祀土地神組織多達二十多個單位,游行隊伍所經之處,萬人空巷,極一時之盛。

        中國古代的土地神有壇無屋,然而本邦的土地神已經進入民屋,不過卻被安置在香案底下。它還被請進大規模的寺廟和宗祠里,和眾神或鬼魂分享人間的祭祀。此外,許多地方也蓋了小土地廟來貢獻它,例如浮羅交怡的“啅公宮”,阿羅士打的“籃卓公廟”和一八四七年在彭亨北根創建的“伯公廟”等。

          據說檳城最早的土地廟是海珠嶼大伯公廟,鄺國祥在“海珠嶼大伯公廟重修碑記”里說它創建於一七九九年,可惜它的說法缺乏有力的證據來支持。蕭雋英教授在“南洋見聞錄”中卻說它創立於一七九二年,它的根據是一個刻著“乾隆壬子”的石質香爐,然而這個據有爭論性的的香爐,據說是在廟前大榕樹下被發現的。不論這個香爐是否屬於這間寺廟所有,它顯然展示一間事實:就是最遲在一七九二年(上距萊特登陸檳榔嶼六年),已經有華人在丹絨道光一帶奉祀土地神了,它先有壇后有廟。

        公元一八一零年,客家人在檳城市中心的大伯公街建立「福德祠」,它成為清朝末年客家五屬的活動中心。每年二月十五日,客家人都恭送這裏的福德正神駕往海珠嶼正廟,隔天便在那裡慶祝大伯公誕辰,到二月十七日上午在迎接福德尊神駕返市區的分祠。

        大約在吉隆坡開埠前一年,檳城的廣府人已經在大伯公街建立「武帝廟」,奉祀關羽和他左右的關平和周倉。這一間廟現在屬於台山寧陽會館所有。一般來說,關帝爺的香火在廣幫社會中比較普遍,除了會館以外,他們的舊式住家多數供奉這個超地域性的人格神。


慎終與追遠-從義塚,普渡到宗祠
 
        華人為飢寒所迫,遠渡重洋,到蠻荒地帶謀生,最怕的是客死異鄉,游魂無歸,因此他們聚君的地方,很早就有義塚的建立。義塚又叫公塚或義山,它們是本邦華人最早的地緣性或血緣性社會組合,今天的許多鄉會都發端於這種宗教性的結社;當然在開始的時候,有一些並非正式的組織。

        檳城廣東暨汀會館的前身是廣東義塚。一八零一年廣東義塚墓道誌寫道:

      “檳嶼之北西嵎有義塚焉,其地廣闊,凡粵東之客,貿易               斯埠,有不幸而不故者,埋葬於地,墓日義塚,乃前人創置。…………”

一八六零年,檳榔嶼廣東義塚建立福德祠和涼亭,這一年的碑記有下列的記載:       

                   “………爰立祭掃定期,以敦和睦。每逢清明之日  則義興館,前期一日或兩日則海山館,前期三日則寧陽館,
凡各府州縣及各族姓隨便訂期同祭分祭。"

上述碑記說明廣東義塚有協調廣東邦里各黨各派的作用。為了祖宗,大家可以暫時忘卻一切宿怨。

        檳榔嶼福建公塚正式成立於一八零五年,它的創建碑記寫道:“蓋人之死生有數,古今遍宇宙間,莫不皆然。我閩省踵斯貿易,舟楫絡繹不絕,營謀寄跡,固屬穰穰,而羽化登仙亦復不少。義塚前人雖已建立,弟恐日久年湮,瑩重疊鱗。梯山航海,誰招死後之魂,沐雨櫛風,長挹生前之憾。觸兔狐以動怀,徒有情傷物感,返稚骸而無術,難求地縮神方。

    因是爰集同人捐襄囊助,茲既協勷義舉,於日里峒( Jelutong ) 構地一段,得以備妥,先靈憑依有賴‧‧‧ ‧‧‧ ‧‧‧。”

    根據上述兩篇碑文的記載,廣東義塚和福建公塚的產生都比檳榔嶼最古的寺廟和最早的超幫群組織──廣福宮早。

    在公塚的組織里頭,有所謂「爐主」的職位。《檳榔三水會館史略》提到爐主制度的時候寫道:

    “檳城三水公司始創至今百餘年,初發起組織時,係捐資在廣東暨汀州第一公塚(建立三水總墳),光緒十一年重建總,碑記(有)三水公司總墳六大字。每年公舉爐主一人,協理(又稱頭家)二人,辦理春秋祭祀,預早十天,用紅紙標貼各街道,何時祭祀,席設何處,以便號召鄉僑;再後爐協數人,攜同緣部,向邑僑認捐席金,辦理酒食果品,約同數人登山祭祀。同日下午,酒家宴會,以作聯歡,聯絡鄉誼,此例舉行於茲,百餘年矣。‧‧‧ ‧‧‧ ‧‧‧。”

從上述的記載中可以窺見以前爐主制度的實際情況。每年爐主和頭家誰屬,通常是舉行秋祭的時候,在總墳前面擲茭決定的。從一九二一年起,檳榔嶼廣汀會館就在兩年一屆的會員代表大會中選出辦祭員四名,以代替以前的爐主和頭家,它的章程第十四條規定辦祭員的職責如下:

    “辦祭員專理年中春秋二祭應辦事宜,及辦理各神誕祭祀典禮。春祭定陰曆春分日,秋祭定中元節,辦祭員應共同負責辦理之。”
    除了死後的安排以外,華人也非常重視中元節。他們初來南荒的時候遭遇瘴氣疾疫,暴病而死的隨時隨地都有。為了安慰孤魂厲鬼,他們沿襲故鄉的習俗,每逢陰曆七月都隆重的舉行盂蘭盆會。其實所謂「盂蘭盆會」是佛教的一個傳說,而在這一個月份里,一般華人所遵循的是屬於道教施餓鬼的儀式,所以它應該正名為中元節或鬼節。這種張冠李戴的現象,在本邦華人的風俗里非常普遍,也許一般奉行了道教的儀式,卻不屑於向道教認同,所以掛出佛教的幌子。

    在中元節祭拜無主孤魂,福建人叫作「普渡」。

    本世紀初年,當後來揚名世界的伍連德醫生回到檳城的時候,目睹福建商家在中街和新街一帶慶祝中元節的奢靡場面,不禁慨然興嘆,認為那種祭典真是太浪費,太落伍和太愚蠢了。當時一般廣府商人也成立「廣東盂蘭盆會」,每逢秋祭佳節都設壇誦經,超度幽魂,以保合邑平安。一九二零年,廣東盂蘭盆會和廣東公塚合併,前著所奉祀的「列聖宮」神座,還安置今天唐人街廣東暨汀州會館里頭。

    檳城同姓宗祠的歷史比義塚和寺廟大約遲了半個世紀。他們都是在宗族番衍,各自有了穩固的經濟基礎之後才建立的,其中以崇祀南界聖王的梅氏宗廟為最早,它成立於一八四二年。繼起的是五大姓的祠堂,他們的成立年代和崇的鄉土神如下:
 

成立年代    宗祠名稱    崇祀的鄉土神
1 8 4 4    霞陽植德堂
(楊家祠)    使頭公
1 8 5 1    邱氏龍山堂    王孫爺爺及
大使爺爺
1 8 5 8    石堂謝氏宗祠    大使爺及二福侯
1 8 6 3    林氏九龍堂    祖姑(天上聖母)
1 8 7 3    陳氏穎川堂    開漳聖王陳元光
   
    上述五大姓,除了陳姓以外,都來自漳州的龍溪縣。他們在十九世紀曾經支配了檳榔嶼的福建邦社會,靠著宗教和會黨去維繫那封建的體制,對於寺廟的建立和維持,可以說是不遺餘力的。他們所控制的「福建公司」就是用來管理七條路的城隍廟,灣島頭的水美宮,望腳蘭的福興宮(蛇廟),霹靂露的受天宮(福德祠)和日落洞的青龍宮的組織。

    根據海峽殖民地官員詹姆士(James Low)的記載,在宗祠還沒有建立以前,許多幫群的守護神都供奉在族中長老的家里。每年陰曆正月初十那一天,一些守護神的神座,例如關帝爺等,都被抬到觀音亭去請香火,那時候的請火行列,彩旗前導,樂隊後繼,熱鬧異常。到元宵的時候就舉行「較杯」儀式,以便選出下一年的爐主和頭家。以人數眾多的幫群來講,那些前來參加「較杯」的,都是各支派的代表。

促進團結的觀音廟-廣福宮

    在本邦華人的眾神殿中,觀音享有最崇高的地位,主祀她的廟宇,遍佈全國各地。一般善信似乎認為沒有觀音便不成其廟。不論喧囂的都會或荒僻的山村,都有人供奉這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當華人在本邦建基立業,開始組成自己的社會時,他們就創立主祀觀音的綜合性廟宇。這種觀音廟成為早期華人的社會活動中心,把不同幫派的華人撮合在一起。

     除了「青雲亭」以外,西馬最富有歷史性的觀音廟是檳城的「廣福宮」(俗稱觀音亭)。公元一八OO年,而名商巨賈,僑族諸人,咸欣喜悅,相即啟庫解囊,爭先樂助,……其德澤宏敷,上距檳榔嶼開開埠十四年,這個由廣東人和福建人聯合創建的寺廟,只花費幾個月時間,便在市中心一塊政府的贈地上落成,當時它的規模不大,并不引人注目。它的創建碑記寫道:“…….而名商巨賈,僑族諸人,咸欣喜悅,相即啟庫解囊,爭先樂助,……遐邇同沾樂利,廣福攸歸……”

附在碑文後面的是「各信士捐金開列」,從吳甲必丹大捐金二百大員到捐金一員的,約有五百人,可見廣福宮的創建,受到各階層人士的普遍支持,這是因為在菩薩面前,眾生平等,勞資雙方會暫時忘卻彼此的矛盾。勞方會相信他們不幸的遭遇是前世的「業」所造成的,資方也會認為他們所享受的福社是前世休來的善果。為了現世的平安、好運,以及來世的果報,大家都需要祈求神靈默佑,并在他們的面前廣種福田,於是彼此有了共同的目標。觀音廟基本上就是靠著這種心理而建立起來的。

一七九四年,,當開埠者萊特逝世的時候,檳榔嶼華人共有男女兒童三千人,其中有許多是被騙到南洋的「豬仔」。不論地位如何,大家的生命都受到流行熱症,天花、霍亂和瘧疾的威脅,隨時會暴病而死。而且在開埠初期,觸目荒涼,物質匱乏,政治未上軌道,到處弱肉強食,多數人在惡劣的環境中為生存而掙扎,對衣錦還鄉的希望感到渺茫,於是只有祈求菩薩庇佑,依附神靈的權威。廣福宮的創建給苦難的移民精神上有所寄託,減少了自殺發狂的事件。這些不幸的事件,根據一些早期的記載,是常常發生的。

跨入十九世紀的檳榔嶼,充滿著新的希望,也面對新的問題,它兼併了威省,並且逐漸取代馬六甲,成為馬來半島的主要港口,馬六甲一些有體面的商人早就到檳榔嶼謀求發展,泰國南部和吉打的華人對於這個欣欣向榮的島嶼也趨之若驚。然而這時候,市政府還沒設立。而天地會的細胞早已滲進當地的社會。一七九九年,檳榔嶼就曾爆發一場集體公然藐視政令的事件,它雖然很快的被解決,但是殖民地官員還沒有解決如何管理華人的問題;有五百人企圖建立一個獨立管轄區的消息已經夠他們傷腦筋了。

那時候,檳榔嶼還沒有任何正式的華人社團。為了各方面的利益,它非常需要設立一個區域性聯絡中心兼地方性華民事務所。這個組織的形式多少可以模擬馬六甲的青雲亭,然而後來由於各方言群體經濟利益的衝突,而不能組成像青雲亭那麼嚴密而有效率的機構。無論如何,只有宗教性的結社才容易獲得殖民地當局的批准和支持,況且那些從南中國海顛簸而來的唐船也需要一個永久性的膜拜場所。於是廣福宮就在各方面人士的盼望中建立了。

透過上述的背景,可以看出為何廣福宮的創建是超邦群和超地域性的。她的主要捐款人包括來自吉打的僑領辜歡歷禮(辜歡官),馬六甲甲必丹蔡士章(蔡甲必丹大),後來成為星洲秘密回社領袖的陳送,廈門船主葉和,以及泰國宋卡城主吳文輝(吳甲必丹大)等。

檳榔嶼自從開埠以後就設立甲必丹制度,甲必丹的主要責任是處理有關一個種族的法律、風俗和宗教等事務,廣福宮不能說和當時的甲必丹沒有任何的關係,只是關係如何,目前還缺乏這方面的資料。只有正殿裏一塊木匾刻著「甲必丹胡始明致送」的文字,時間是一八O三年。根據官方檔案,一八O三年的華人的華人甲必丹是「Tikoo」。有人說「Tikoo」是廣東話或客家話「大哥」的音譯,也是廣東人或客家人對秘密社會的領袖尊稱。據查胡始明在一八O一年曾經捐獻巨款給「廣東暨汀州公塚」。但是廣福宮的捐金錄里卻沒有他的名字,也許各捐一百圓的「賭公司」或「煙景公司」和他有關。原來萊特喜歡把煙酒賭等等餉碼承包權交給有勢力的華人幫派領袖,以便確保當局的利益。他委任甲必丹的時候也要先看那個人的影響力,當時的甲必丹制度和餉碼承包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如果秘密會社的領袖,餉碼承包者和華人甲必丹都是同一個人,那便不足為奇了。

揆之常理,當時如果沒有華人甲必丹的協助,廣福宮是很難獲得政府贈地的。而事實上廣福宮的創建也適應了華人甲必丹的需要,它使他容易協調華人的社會生活。

一八二四年,廣福宮獲得胡阿聯助地一塊,重建後進一座, 并在左廊築成僧舍,完成今天的規模。一九六二年的 重修碑記里提到“有事則解紛排難,同甫雀角之爭”的事情,可見以前廣福宮的確承擔過民事仲裁庭的任務。這個任務到一八八六年以後才交給新成立的「平章會館」-今天「檳城華人大會堂」的前身。

從創建到重建,廣福宮都得到青雲亭的支持。一八OO年的創建和一八二四年的重建,青雲亭的領袖蔡士章和梁美吉都分別名列緣首,後者還擔任那一年的董事。

一八二四年的《重建廣福宮碑記》里寫道:
   
“檳榔嶼之麓有廣福宮者,閩奧人販商此地,建祀觀音佛祖也,以故宮名廣福。………”

它清楚的說明廣福宮一開始就主祀觀音。宮里配祀得神靈有道教的天后聖母,註生娘娘和金花夫人等,此外還有自然神大伯公及人格神關聖帝等,左廊另有三寶殿。它的香火一直是檳榔嶼的寺廟中最鼎盛的。過去本埠的名商巨賈在作出商業上重大的決策之前,往往前來觀音佛祖前面擲茭。

             廣福宮創建后的最初二十年裏,檳榔嶼華人社會很少受到外界的干預,人們過著簡單的生活,有許多空間的時間,卻缺乏娛樂場所。於是每逢神誕,廣福宮便成為他們狂歡的地方,演戲,賭博,一連鬧上几天。在殖民地官眼中,這是一種對神靈不敬的行為,這種情形跟基督教堂的嚴肅氣氛,剛好成為強烈的對照。

 
九皇爺的來歷-斗母宮裏的北斗星君

         目前西馬各地華人於每年舉行的廟會中,大都以慶祝九皇爺聖誕的情況為最熱鬧。所謂九皇爺原是道教斗姆宮裏的北斗星君,當道教和佛教混合的時候,這些星君就被認為是諸佛菩薩的化身。

         在閩粵和臺灣一帶有人崇祀北斗星君,斗姆星君和斗皇九千歲等神靈,卻沒有聽說過有斗姆宮九皇爺的名號;那些地方每逢重陽節的時候,從陰曆九月初一到初九都有很多人持齋,叫做吃「九皇齋」,希望能夠藉此淨化身心和延壽消災。這種風俗在閩南特別流行所謂「九皇」是指「北斗九皇」,它就是九顆北極的天皇巨星。此外,中國的舊社會所崇祀七星娘娘,南北斗君,大成魁星和北極紫微帝君等等神靈,也都和古代禮拜星辰習俗有關。九皇爺信仰原是這種習俗的延續,不過傳到南洋以後,它的儀式已經改變了,令人看不清本來的面目,於是引起很多猜測,例如把九皇爺當作海龍王,九位俠盜的英靈或玉皇大帝的九個兒子,甚至瘟神。這些猜測都是毫無根據的。

         本邦第一支斗姆宮九皇爺香火大約於十九世紀中葉從泰國普吉島的內杼縣(Kathoo District)傳入太平。原來普吉島的香火是在公元一八二八年左右由一個福建工人從中國盛行道教的江西省請去的。最初只有少數人供奉,到一八五五年普吉的錫礦也加速發展,大量召募以閩南人為主的中國勞工以後,那裡的九皇爺香火才普遍化起來。當時那裡的礦區流行瘧疾和霍亂,府尹教人吃九皇齋,以便解厄消災,結果非常靈驗,從此九皇大帝的威靈便顯赫起來。

     當華人最初到雪蘭莪的暗邦開採錫礦的時候,那裏也發生嚴重的瘧疾,於是當地人便從泰國的宋卡府杷九皇大帝請來驅逐病魔,而建立吉隆坡最早的華人寺廟之一 ──南天宮,它成為當地閩南人的膜拜中心。

     檳城最早的九皇大帝香火是從通扣(Tongkah)傳來的,年代大概比南天宮早。這支香火先後供奉在打鐵街的陳氏穎川堂,本頭公巷的建德堂和臺牛後,最後才遷移到香港巷。

     公元一八八零年左右,九皇爺的香火被請上檳榔嶼亞依淡村西南面的高山上。那一間題著“斗姥元君,九皇大帝”八個大字的「朝元廟」,平時罕有香客,可是每逢農曆九月初九的時候,檳城的華人,尤其是青年男女,都紛紛結伴爬上這個俗稱「千二層」的地方就像以前中國重九登高的情況。

       關於斗姆和九皇爺的來歷,本邦某斗姆宮所珍藏的《斗姆宮九皇聖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這本聖經其實是道教南斗經,北斗經和一些佛教咒文的混合。根據這本手抄書,斗姆宮裏所崇祀的神靈應該是「延壽度人」的「南斗六司」和「解厄延生」的「北斗九皇」。前者的誕辰是農曆九月初一,後者是九月初九。

至於斗姆,她是「天中萬星教主,無極元星,紫薇大帝……巨光天后,大聖圓明道母天尊。」這位萬星的教主很像「九天玄女」,後者又稱為「女媧娘娘」,兩者的聖誕都在九月初九。除此之外,經文也提到「斗父龍漢」,“玉斗左宮,高上玉皇尊帝”以及“玉斗右宮,北極玄卿大帝。”這三個神靈和六個南斗星君一樣,都被本邦的一般善信所忽略。他們多數甚至不知道有斗姆的存在。

從上述手妙本或斗姆宮的歷史背景看來,本邦華人對九皇爺的崇祀,顯然淵源於道教拜斗延壽的儀式,在民間,這種最少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儀式也沾上佛教的色彩。除了上述手抄本以外,本邦一些天教齋堂裏所珍藏的《天中北斗古佛消災延壽教經》也可以證明這一點。這本延壽經是明清時代少數教派所遺留下來的通俗摺本。它開頭寫道:“瞻仰天中,斗極司政,次第七元,左右二聖;眾星拱朝,群生代令……”斗極是指北極星斗,七元是七個星君的簡稱,二聖是另外兩個星君。《道藏輯耍》中的《北斗本命延壽真經》說明北斗有九星,“聚者為七元星君,散者為分形九曜。”它們在北方聚成斗星,所以叫作「北斗」,天文學家把它們稱為「大熊星座」。


     在開經偈後面,它接著寫道:

“四象五行含靈蠢動,莫不皆由北斗七元之所主宰。何故是星於  周天中,威權威德最尊最上,惟願世尊為眾宣說一切,人天咸知皈向。  爾時世尊告曼殊室利菩薩及諸大眾言‘善哉!善哉!吾今為汝及莫世眾生,敷宣因由,與當來世,咸共之知。是七元尊星福被群生,恩施萬彙,功德者也!’干時世尊即說北斗七元古佛聖號。”

 漢朝末年者有“老子入夷狄為佛陀”的說法,隨後有《老子化胡經》等道書問世。許多人嘗試用佛學去解釋道家的思想,於是後來北斗七星也認為是古佛的化身。在上述延壽經裏,斗姆被形容為“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的天尊。“眾生有難若稱名,大士尋聲來救苦。”她的地位不會低過今天華人所最虔敬的觀世音菩薩。      

     北斗九星里頭,七星現,二星隱。現的是如來佛,隱的是菩薩。他們的名稱如下:
星 名        佛名/菩薩名
(1)貪狼星君    ──    通証如來
(2)巨門星君    ──    自在如來
(3)祿存星君    ──    成就如來
(4)文曲星君    ──    吉祥如來
(5)廉貞星君    ──    智辨如來
(6)武曲星君    ──    遊戲如來
(7)破軍星君    ──    藥師琉璃光如來
(8)外輔星君    ──    莊嚴菩薩


    根據經文,上述九位星君,於修成正果以後,都是為了普救末世眾生而化身示現的。他們的聖誕是正月八日,七月七日和九月九日。每當靠近誕辰的七天到九天里,不論僧尼道俗,不拘貴賤,都應該穿起新淨衣服,誦經齋戒,并設淨水香花,於每月亥時,向北設小九於星光下,遇雨移簷口,以好香一炷向北默禱,或者把斗姆畫像掛在室內,妹早禮拜。

    上述拜斗的儀式傳到福建人手里以後,大部份已經被他們拜「王爺」的儀式所取代。譬如過火焰山,貫刃於腮和送皇船等儀式原來都是閩南人慶祝「王爺」誕辰的時候所採用的。在泰國和馬來西亞,崇祀九王爺的善信以閩南人為主。他們大都把原來虔敬王爺的心轉移到九王爺身上,使從故鄉帶來的王爺(連雅堂在台灣通史里說這個人格神是鄭成功)在他們的宗教生活中失去固有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甚至把這兩種自然神和人格神混為一談。
    每逢陰曆九月初九,本邦的善信都要舉行隆重的送神儀式,抬著紙造的「皇船」,在鑼鼓喧天中,把九皇怛帝送到海里,河里或湖里。這種儀式固然是抄襲拜王爺的,然而它是有所根據的。原來「北斗九皇」都是水神。《南斗六司延壽經》說到:“南斗火官除毒害,北斗水神滅兇災。”在本來的斗姆宮里,這九個水神似乎比那六個火官重要,因為前者的地位受到強調。

    一般華裔信徒逢廟便燒香,遇神就叩拜。他們通常只問神靈不靈,而不問他的來歷,以及神和神之間的分別,難怪斗姆宮的歷史一直湮沒不彰。


帶髮修行的先天教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隋著錫礦業的迅速發展,西馬華人社會日趨繁榮;像潮水般湧進來的移民更鞏固了它在本邦的獨特地位。在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中,祇是祈求平安好運的偶像崇拜,已經不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宗教心。於是華人的社會開始出現高等宗教的活動。這種活動是要擺脫現實生活的桎梏,以便進入精神自由底天國。

    最早以高等宗教的姿態出現,並且被納入本邦華人宗教主流的,並非正統的佛教,而是佛教的一個異端──先天教。
    在明朝正德年間創立的先天教,本來叫作「羅教」或「羅祖教」。它的祖師是山東人羅清,又名羅靜等。教徒以水手和運輸工人為主。羅教是從禪宗臨濟宗分化出來的一個教派,它雖然遭受明末佛教大師密藏的極力攻擊,並被指為“邪教”,然而它的中心思想和禪宗南派非常接近。它奉禪宗始祖達摩為正宗,並且尊奉六祖慧能,只是它反對形式主義,主張“不主齋,不住戒;逢世救劫,因時變遷。”並且吸取道家的無為思想,喊出“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的口號,用“真空”和“無生” 來代替天宮和上帝的名號,破除一切階級和家族的觀念,可以說是佛教中的自由派。

    羅教雖然在萬曆四十四年被禁,然而它的博愛精神和秘密結社的方式使當局無法完全撲滅它。到雍正的時候,它從浙江向江西和福建方面發展。乾隆十三年,福建建安和甌寧二縣的先天教徒會經聚眾反抗官府的壓迫,因此先天教成當時查禁邪教行動中的主要目標。

    先天教大約於一八六零年以後傳入西馬。它所建立的並非祈神求福的香火廟,而是尋求解脫的男女齋堂,它既不注重儀式,因此遁入空門的不必受戒,不論男女都可以帶髮修行。他們除了必須遵守一些堂規以外,並沒有受到正統佛教戒律的嚴格限制。

檳城甘榜峇汝的同善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堂規包括下列几項:
       
1)    本堂乃天尊佛祖鑒臨之所。
2)    凡我同人有志奉佛修真,當本聖賢之學以立身參証禪諦,以寡欲誠意正心,以煉氣。
3)    師長為一堂之長,凡我同人務宜隆師重道。
4)    朔望會期,各方善信到堂拜神,同人等務宜恪守堂規。
5)    本堂不濫收門徒確實品行端正,真心修行,無不良性情者,方准接納。

正統的先天教齋堂是不敲打法具的,他們每天禮佛四次,分別在凌晨六時
中午十二時,傍晚六時,以及晚上九時。此外每逢朔望前夕十一時,都要舉行集體禮佛儀式,默念經文,並向觀音佛拱拜。這些規矩當然不是每一間齋堂都嚴格遵守的。為了生存和適應環境,有些貧窮的齋堂已經被迫改變它們原有的風格。

    一般來說,本邦先天教齋堂里所流傳的經卷,都是道佛參半的,其中包括佛教的“壽生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佛說阿彌陀經”,以及道教的“南斗經”,“關聖帝真經”和“玉皇真經”等等。先天教到了南洋,就像其他教派一樣,由於缺乏有學文的領導人,不久就喪失了它的精義。有一些齋堂,特別是廣府人的,除了主祀觀音外,也配祀許多道教的女神,例如呂仙姐,北極秈姐,華獄三娘,七仙女,桃花仙女,馮仙姑,龍母和龍女等。

    檳城的先天教齊堂約有二三十間,散佈在市內和郊外,由于它們是住家式的,平時並不引人注意。其中有福建人的,廣福人的,客家人的潮州人的和不分藉貫的。以前有男齊堂,現在只剩下女齊堂。在這許多齊堂當中,較早的車水路的「善化堂」。它的創始人是「建德會」大哥邱天德的媳婦陳蓮娘﹙譯音﹚。她的師父是來自香港的先天教人物。佛堂正中的一塊匾額刻著“無極天尊”四個字,一對楹聯寫的是:

        極高明極精混沌初開
        無地無萬物鴻濛未判

「善化堂」附近的「大生佛堂」是本邦早期先天教的一間男齊堂。它於一八七五年創建於中路,圍牆外面寫的是「極樂鄉」, 堂內的楹聯和匾額和「善化堂」所刻的大同小异。現在這屬於客家人的男齊堂,除了一個職業看守人以外,已經沒有人在裡面修行了。

「大生佛堂」的左鄰是廣福人的「大園佛堂」。它也是檳城早期的先天齊堂之一,最初的民房,後來於一八八三年重建成現在的規模,看起來非常堂皇。最早在這裡修行的胡氏姐妹(胡玉蓮和胡寶蓮)。堂里的一塊碑記寫道:

“尊勝陀羅尼乃同人在廣東潮州開元寺純密大阿黎處請來…….”

可見它和密宗有密切的關係。它和「善化堂」,「大生佛堂」以及一些早期的先天教齊堂似乎彤屬於一個派系。
    根據統計,在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八年之間,大約有二十萬華藉婦女移殖本邦。在陌生和孤立無援的環境中,姐妹齊堂便成為她們的一種互助和福利的團體。

    福建人的女齊堂比較像尼庵,然而它們和正統的佛教尼庵,例如吉隆坡的千佛寺還有很大的區別。


佛法的傳播:從極樂寺到佛教青年總會

    遠在公元第五世紀,東晉高僧法顯從印度回國,經過爪哇的時后,曾在那裡逗留了六個月,在那段時間里,據說他遍游南洋群島,傳播佛教。到了唐朝,西行求法的高僧共有五十多個人,他們回國的時候,也都經過東南亞;但是其中除了義淨和無行兩個人曾經在吉打停留以外,其他高僧到底有沒有到過本邦已經無法考証。無論如何,那時候本邦還沒有華人社會的存在,本邦華人的佛史是不能從那個時候寫起的。

本邦的華人寺廟很早就有聘請職業和尚來主持廟務,馬六甲的青雲亭於一六九八年以前,就有和尚主持祭祀儀式的記錄,檳城的廣福宮於一八二四年建築僧房,海珠嶼大伯公廟在道光年間(1821-1850) 也有法名叫「西濱襌師」的和尚在那裡服務。這些和尚的工作不外主持世俗的宗教儀式,替人念延壽經和拜水懺等。除此以外,早期的寺廟沒有宣講佛經和宏揚佛法的記錄;那時候佛法離間,一般人總把觀音佛祖當作神來膜拜,所謂寺廟都是求神問卜的香火廟,冰非訪道參襌的地方。

雖然遠在公元一八O三年,檳榔嶼的玻璃池滑地區就出現緬甸人所建茅屋式的襌寂深深的小乘佛廟,今天那吸引無數遊客的暹廟於一八四五年在它的對面建立。然而嚴格來說,正統的華人佛教要等到二十世紀初年檳城極樂寺創建以後,才到本邦出現。
本邦最大的佛廟極樂寺於一八九一年動工,到一九O四年全寺落成,耗資十七万九千六百餘元,占地約九英畝。它是福州鼓山湧泉寺的別院,到目前為此,住持僧眾都屬於鼓山這個派系,因此它宏偉的殿字大都仿照湧泉寺的模式。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極樂寺的僧人並不從事耕稼,因為所在地並沒有田疇可耕,所以一開始它便設法靠實業自存。

極樂寺的開山祖是妙蓮法師,他在一八八七年南來,翌年到達檳城,最初住在日落洞青龍宮,當時檳城僑領邱天德和胡泰興看中他的道行,便把廣福宮原有的主持辭退,請他承包「香燭」沒年二千餘元,並且限定住僧十二人,分為兩班,以便替僑胞辦理佛事,然而妙蓮法師南來志在宏揚佛法,他覺得廁身鬧市的香火廟,實在不便捷襌,於是就在張弼士和戴喜雲等僑紳和跟隨他南來的得如,本忠諸襌師的曩助下,另闢道場。

妙蓮法師看中;山幽勝的景緻,設法把山坡上的楊秀苗別墅買下來,改建成宏揚淨土的道場,最初建成的殿字,只有橫排三楹,中央供奉觀音,兩邊分列十八羅漢。後來他又跟得如,本忠諸位襌師親自到印尼,暹羅和緬甸等地方去募化,前後經歷十三個寒暑才完成全寺的梵宮琳字。開光以後,還得到清朝的德宗皇帝頒賜藏經和法物。

這位本邦華人佛教之父是一個襌淨雙修的大德,他對信眾的開示,始終環繞著「應生無所住心」和「心淨則土淨」的主題。他功成身退,把衣缽交給本忠和尚以後就返國,去獻身於更加廣大的佛教事業。

本忠法師在民國初年組織「南洋佛教會」,作為「中國佛教會 」的一支部,並且創立「念佛蓮社」,弘揚淨土諦理,皈依他的善男信女,約有一千名,到一九二二年的時候,為了方便市區的信眾,他就在車水路建立觀音寺,作為極樂寺的分院和「念佛蓮社」的新址。

    極樂寺的創建是本邦華人佛教一個良好的開端,它的歷任住持都是有實學的名僧,講經說法,委實不同凡響,他們把佛陀的信息傳給廣大的華人群眾,並且使檳城成為本邦佛教的聖地。自從極樂寺鼓起了它嘹亮的鐘聲以後,大大小小的寺院和庵堂便相續在這個蕞爾島上興起。根據統計,在最初的四十年間出現的寺庵便有五六十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一九一四年建立在霹靂律的「洪福寺」,著名的慈航法師曾經在這裏當過住持,其次是目前阿依淡「香嚴寺」的前身,在一九三五年建立的「慈航閣」。此外,升旗山路的「妙香林」創立於一九四零年,柑仔園的「華嚴寺」建立於一九四五年,丹絨道光的「香山寺」建立於一九五零年,它們的開山祖師都是受人尊敬的高僧。

        至於檳城由家人組織的佛教團體也不斷的產生,其中規模有比較宏大的有一九二五年在安順律建築的「檳城佛學院」和一九三九年在灣島頭創辦的「菩提學院」,前者堂皇的殿宇是靠售賣福利彩票獲得几十萬元而建築的,美國籍的和尚蘇曼加羅曾經在這裏講經,並且首創佛教青年週日學校,後者是來自廈門的比丘尼芳蓮師所創立而由胡文虎資助發展的,它是佛教女眾學習佛法的道場,錫蘭大學教授慈航法師曾經在這裏解講他的唯識學。一九四六年它創辦菩提小學,一久四五年又設立菩提中學,對佛教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慈航法師圓寂以後,竺摩法師從香港南來,應聘於菩提中學主講佛學,後來自創三慧講堂,提倡正統的佛教,並且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的首任主席。

      一九五九年,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即今日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正式成立於極樂寺。它是由出家人支配,并以各地的佛教和神廟為主幹的一個組織。目前有團體會員三百多個單位,代表十多萬名神佛教徒,個人會員一萬多名,其中僧侶有一百多名。一九七零年它在檳城車水路新建的佛總大廈頂層設立佛學院,是本邦唯一訓練佛教僧尼和宏法人才的學府。

    至於佛教青年運動,它發軔於本邦獨立初期。原來獨立以後,華裔社會面臨新的挑戰,它在文化教育方面彷徨無已,年輕人在精神的矌野中無所適從,於是一反過去新文化運動中的反宗教態度,紛紛參加佛教組織,以便尋求歸屬感。因此在六十年代中,佛教青年會便如雨后春筍舨的在全國各地出現。

       一九七零年,馬來西亞佛教青年總會在吉隆坡馬來亞大學宣告成立。十年後它就擁有團體會員八十一個單位,代表大約二萬五千年輕的佛教徒。它經常舉辦各種訓練營,是佛教界的新力軍。

         總的來說,大馬華人佛教的舞臺是壯闊的,然而它卻缺乏活潑生動的表現。


道教的衰微和德教的興起
   
       華人的舊式葬禮通常都由道士主持,因此本邦華人社會很早就有職業道士的存在。他們除了幫人家超渡亡魂以外,對道教的內容所知無幾。此外,早期的一些神宮也有主祀或配祀道教的神祇,例如重陽帝君及玄天大帝等,然而真正代表道教的是一九零零年前後相續在西馬出現的一些典型的道觀,例如怡保的「太上老君」,檳城壟 尾的「自在觀」(一九零五年重建)和海客園的「成化堂」等。這些典型的道觀到現在已經衰落了。此外於一九九零年建立在檳城亞依淡高山上,猶如世外桃源的「蓮花洞」,已經在日本佔領時期被遺棄,如今已剩下頹垣斷壁,然而那巨大的太上老君塑像,依然莊嚴的豎立在那裏。

        正統的道教雖然不能在本邦生根,然而道教的主要內容已經被一些新興的少數教派和慈善團體所吸收,例如德教,真空教和紅          字會等。其中德教更脫離不了道教的影響。

德教創始於一九三九年。那時正當全國遭受日本皇軍的蹂躝,同胞們惶惶無可終日。潮陽縣和平區的一位紳士楊瑞德特地設立香案,祈禱「戰爭早息,地方安寧。」幾個月以後,據說得到楊松筠和柳春芳兩位神靈的指示,就在家裏創立紫香閣,這就是德教的起源。紫香閣除了宣揚傳統道德以外,還施醫贈藥,救苦救難。以後的德教會始終保持這種慈善和福利機構的特徵。

 最初德教尊奉太上老君為始祖,因此孔子曾經向老聃問禮,所以配祀這位至聖先師。它一度傾向佛教,後來又把重心轉回道教。更把回教和基督教的教主引入他們的眾神殿,將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擴大為五教同源的概念。它的六大戒律是:不貪,不偽,不欺,不驕,不妄和不怠。

當第一個德教的道場「紫香閣」在潮陽縣創立的時候,他們所膜拜的師尊只有三個,那就是道士楊筠松,柳春芳和人英宋大峰。後來逐漸引入諸佛仙尊,其中包括觀世音菩薩,濟公李修緣,九皇大帝,土地神,黃大仙,天后聖母,齊天大聖,華陀,鬼谷子,岳飛,關羽,關平以及八仙等。

一九四四年,德教會將「老子」八十一章改編成五言的「道德意識」,作為它的經卷。它的教育既然以道教為基礎,騎著老牛的老子便列為它的首席師尊。

德教於一九五四年傳入本邦後,不出二三十年就在全國四十多個市鎮設立大約六十所道場。其中紫字系佔三十五所,崇祀濟公的濟字系九所,振字系九所。

一九七一年威省大山腳贊化閣開鸞的時候,師尊諭令焚化所有柳乩,於是以該閣為中心的德教聯誼會決定遵守這項諭令,停止德教會一項主要的活動──扶乩。無奈一些屬會抗命並退出自由活動。

其實早在一九六七年,安順德教會紫蓬閣已奉師尊諭示,命令大馬德教聯合會所屬於十八閣焚盤化柳,永不復鸞,以後德業概由人事推行。當時聯合會屬下十八閣都全部遵行。
時至今日,全國各地的德教組織對扶乩問題還沒有獲得一致的意見,這是德教運動不能統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拜偶像的真空教

在華人宗教之中,真空教具有獨特的風格。它曾經像春草般到處滋長,曾幾何時,它已經衰微了。它那簡樸的道堂不再引入注意,那玄奧的教義也少有人去讚研了。

真空教的祖師是江西尋鄔人廖帝聘。他在一八二七年誕生,從小氣量不凡,沉默寡言,熟讀四書五經,只是不喜歡制義詞章,曾經在家鄉學習經商。成年以後,娶了一個賢淑的妻子,過著美滿家庭的生活,可惜不上三四年,女兒夭折,妻子也跟著病死了,他不想續絃。到三十一歲的時候,便更佛門長老劉必發到離家鄉三里的修覺山去出家,白天耕田採樵,晚上參禪入定。苦行六年,讀過「羅祖經」五部,思想上深受羅教的影響。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廖帝聘終於退出佛門,自創「真空教」,治儒釋道三教嶼一爐,而用一個「空」字去了結他們。他主張復本還原,回歸真空。他不立偶像,只是把「極當」宇宙的真神或主宰,因此真空教的道堂正中都設有明鏡一臺,代表「虛 空」和「無極」,作為教徒膜拜的對象。它那種保守真元,不戀私慾的生活哲學,和道家如出一轍,但是它不拜偶像,不信風水,不祀鬼和不擇日的教規又和平常的道教不同。

真空教的宇宙觀和世界觀雖然深受佛教的影響,然而羅祖始終以佛徒自居,他的弟子之中還有很多出家的僧侶,可是真空教不但長年茹葷,而且還用殺性來擔災,例如殺雞敬道,稱為「放雞花」,殺豬敬道,稱為「放豬花」;這種敬道的儀式,含有救贖的意思。此外,他們的道長和教友都建立家室,這種行為和中國傳統的佛教大相逕庭。

真空教要求教徒經常拜道,而拜道必須跪拜和靜坐併行。跪拜的時候,上身起伏,雙手擺動,正像作柔軟運動一樣。靜坐的目的是要接受自然清气,化解體內濁气,是心無罣礙。此外,它還提倡用跪拜,靜坐和飲啜清茶的自然療法去戒煙治病。真空教之所以能在清朝末年興起,並且流行一時的原因,主要的就在於能幫助信徒戒除鴉片煙癮。

當那位真空教著名的傳道士福建武邑人黃道雲在清朝光緒年件(1900-1908左右)從廣東南來,到本邦開闢教區的時候,他最初就在各地高舉為人戒煙的旗幟,等到戒煙奏效,他就灌輸教義。那時候,馬華社會正在推行戒煙運動,真空教適逢其會,大行其道。

本邦第一間真空教堂於一九O六年在怡保紅毛丹老街場建立,創建人是黃道雲的大弟子客家人黃盛發,他的公子就是現在檳城空中教堂的主持人黃景。

一九O六年以後,又名「空道教」的真空教迅速的傳播到馬來亞的每一個角落,匆南部的柔佛到北部的玻璃市,從西海岸的森美蘭到東海岸的丁加奴,一共建立大約一百八十六間道堂,其中最多的是雪州,擁有三十多間,其次是柔佛,約有三十間。吉隆坡有十三間。

真空教的優點誠如許鈺在《道教概論》中所說的:“………它比道教更健全,比佛教更入世,像基督教無須齋戒,如伊斯蘭教不拜偶像;不坐政治活動,不迷信鬼神,實在說得上是現代的宗教。”
根據上述的特質推想,真空教本來應該可以在本邦的佛寺,神廟和基督教堂之間,爭得重要的地位,然而它興得很快,衰得也很快,沒有在華人社會紮下根。

它的衰落是在日本南侵的時候開始的。那時候本邦真空教組織和中國的總道堂失去聯絡,各地的教務也陷於停頓,不能培養傳教人材。戰後由於馬華社會大體上解除了鴉片煙的禍害,真空教失去傳教的媒介,而且它的信徒主要的是來自貧苦的群眾,缺乏像其他教派的富有而慷慨的護法者,這些不利的因素使它一直走下坡,無法恢復以前的影響力。


結語──華人宗教與華人社會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份,一個種族的宗教和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結構,知識水平以及觀念形態等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移殖本邦的華人大多數來自閩粵兩省文化落後的農村,他們所帶來的宗教通常是相當原始的精靈崇拜和儒釋道的末流所混合民間信仰。至於真正的佛教,雖然自本世紀開始以來便不斷有高僧大德在提倡,可是它的精義始終沒有被這個商業社會所吸取。

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西馬華人宗教含有高度的權威主義呵封建主義。華人社會的組織和權力結構如果不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便是帶著濃厚的宗教色彩。這一個時期的寺廟多數由私會黨人控制,後者所崇祀的觀音,土地神和關帝爺在多數寺廟中都佔著重要的地位。除了私會黨以外,一般行團和鄉會也都以神廟或祀堂為活動中心。

    這個神權的世界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葉才被打破。這時候商業資本的勢力在民主和法律的支持下,逐漸取代會黨的勢力。人們開始從蒙昧的世界里探出頭來呼吸現代文明的空氣,於是華人的傳統社會出現了高等宗教的面目。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馬華社會受到中國革命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沖擊。在一片反封建和反迷信的浪潮中,神權幾乎被淹沒;華人領袖再也不能以迷信去支撐他們的地位。

    一九五七年本邦的獨力使馬華社會面臨文化認同的危機,處於一個急遽變遷的環境中,華人感到不安和失落,以致在精神上產生了“退居”(Regression)的現象,於是神權有了逐漸抬頭的趨勢。


(本文取材自拙作〈大馬半島華人宗教的今昔〉,見林水檺,駱靜山合編《馬來西亞華人史》第13章,1984年留台聯總出版)

發表于檳城古蹟信託會主“檳榔嶼華人事跡”學述交流會,2002年1月5日至6日,城市海灣酒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k100s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