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些CEO無一例外地都是像木偶般的“不倒翁”總裁,每每發表的都是些通用格式的話語,雖然“職業”,卻毫無新意。

獵頭公司最近正忙著替一家跨國公司找中國區的CEO,除了一大堆“卓越的領導能力”和“優秀的管理能力”以及相關職業背景的慣常要求外,有一條頗出乎意料之外,他們這次要的是一個純粹的本土人士,當然,最好是兼具跨國企業和本土企業的工作背景。

本土的職業經理人大概要為這樣的職業機會歡呼一下了,也許這也可以視做本土經理人在中國市場取得的又一“國際化勝利”。
不過,且慢高興,真的是本土的經 理人勝過了老外嗎?我看未必。CEO這樣的工作其實並不因為你是中國人或外國人而有所不同,這家公司也許正是厭倦了那些讓人沒有新鮮感的老外,想找個本土 人士做CEO,這其實不過是把白玫瑰看成了飯粒之後想要看看紅玫瑰。

我從來是對中國區CEO肅然起敬的。這些人大多西裝革履,風度翩翩,有的還戴著副一看就很值錢的眼鏡。他們的背景也好生讓人羡慕,大多數人畢業於著名的海外MBA學府,職業生涯的最初就在著名的跨國企業,職場道路也一帆風順,都可以用平步青雲來形容。

許多年前,在中國的外企罕有中國人做CEO的,甚至華人也不多。如此這般過了一陣子之後,大中華經濟圈的人士多了一些,不過也大多是東南亞、港澳臺的黃面孔,說到純粹的大陸人士,少之又少,如果算上教育背景是沒有留過洋的,幾乎就是“稀有動物”了。

還是先說說為什麼上面提到的那家公司要找本土人士做CEO。
這家公司大約在十多年前進入中國,也好生過了一段快樂的日子,公司銷售額不錯,利潤也不錯。

不過,後來幾年,市場上出現了非常多強勁的本土競爭者,這家公司也就開始大走下坡路了。中國市場變化非常之快,被這“快”搞懵了的老外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原 因,於是從戰略和計畫上去尋找問題,可是這戰略偏偏是在海外制定的,中國市場再怎麼執行也都是脫離實際。
於是,業績不好、虧損等等都發生了,最高管理層照 例把問題遷怒到中國區的CEO頭上,炒人、換人、再炒人、再換人—每個新CEO的上任,都被寄予希望,又都失望地離去。

也許這次,這家公司終於明白了市場之所以不好,乃是因為CEO並不真正瞭解中國這個複雜多變的市場,他們現在的答案大約是找到一個優秀的中國本土人士成為他們的新CEO,才能挽救中國市場。

我還真替他們的決定擔憂。實際上,本土化是不少外企喊了很多年的口號,但真正在中國做大並使之真正成為全球戰略市場的公司並不僅限於此。
這些公司正在悄 悄地把某某中國換成中國某某公司,它意味著這些公司想成為一家真正中國公司的企圖。
本土化和“成為一家中國公司”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
本土化策略儘管也強 調融入中國市場,但這種融入或多或少總會碰到“不相溶”或者“溶解度比較低”。
把洋總監或者洋CEO都調回原籍,換一些黃面孔上來做這些位置並不代表著真 正的本土化,只要真正的決策權和戰略方向的把握不在他們手上,遲早他們也會和吳士宏那樣“逆風飛”的。

“成為一家中國公司”意味著要用中國人的方式思考, 成為中國市場的一部分,雖然做出這樣決策的公司大多的確能在中國市場成功,但這樣的公司依然還是鳳毛麟角。

事實上,只要仔細分析,在資源相同的情況下,大 多數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並不是本土企業的對手,他們的成功,更多倚賴的是資本的力量。

西方跨國企業的全球化在中國碰到的挑戰主要來自于 文化。所謂的全球化,它的本質是美國化或者歐美化。哪怕是日韓跨國企業,他們的工作語言也大多是英語。

中國崛起本身就讓“全球化”這一概念發生了一些異 變,在未來的全球化中,將毫無疑問地加入“中國化”,而這一點,正是既想要全球化又想要本土化的跨國企業所沒有認識到的。

他們眼中的本土化,實質上是那種 歐美式全球化在中國的適應,並非是純粹的中國化。



中國區CEO—這個既是香餑餑又是燙山芋的工作也的確使得很多職業人士頭疼。
這也許是跨國企業中最特殊的一個地區領導人的角色。
如果他想中國化, 他就一定會和總部產生很多的衝突,這種衝突源于文化;如果他想全球化,那麼,市場未必能如他所願,而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只要有強勁的中國對手存在,他的問 題也就越多。

我總會想起我見過的一些CEO,他們中有些人運氣好,產品在中國做得不錯,活得也頗為滋潤;有些命不好,做得一塌糊塗,只能被逼著跳槽。但這些CEO無一例外地都是像木偶般的“不倒翁”總裁,每每發表的都是些通用格式的話語,雖然“職業”,卻毫無新意。

我的前公司的某位CEO也是如此,偶爾在媒體露個臉,每次發表的市場見解卻都是千篇一律,實在看不出有任何對中國市場的獨特研究。

事實上,他也是公司公 認的“不管事老爺”,唯一的工作也就是接待好訪華的上司而已。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這家公司進入全球任何市場幾乎都靠錢砸,而且砸得還都算成功,這次,好運 也輪到了他。

另外一位,更有意思,辦公桌上空無一物,偶爾會出現在上面的則是他時常擺弄的幾根哈瓦那雪茄和削雪茄的刀。最近市面上也出現了幾本中國區 CEO們寫的書,翻看之下,讓我想起了他們。書的內容基本都是不忍卒讀,不是流水賬就是淺薄的勵志,實在和他們那神聖的職業地位相差很遠。

但為什麼他們偏偏能做到CEO呢?官僚化的跨國企業,實際上在培養CEO上也逐漸地步入“八股取士”的中國舊時代科舉老路。

良好的職業背景、跨國公司的 職業出身和晉升路徑,這樣找到的無一不是一個個八股般的“職業人士”。
但一板一眼的所謂“職業”只是滿足了跨國公司職業溝通的需要,至於這些人真的有多少 市場運作能力,他們中就很少有能用能力證明自己的了。

http://book.sina.com.cn/nzt/live/spi/gsmlc/45.shtml
公司名利场   作者:俞雷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k100si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